嗨!大家好,我是 Watson!歡迎來到我的網站:)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1960 年代的時尚:)

前言

接續青年能量迸發的 1950 年代時尚(建議忘記的朋友可以先稍微複習一下,以更快進入狀況),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了解隨之登場的 1960 年代時尚究竟長什麼模樣吧!

1960 年代的女裝

雖然在 1960 年代時,巴黎依舊是世界時尚的中心,但在這十年間,時尚的根本結構發生了重大改變。有別於以往單一的流行趨勢,從這時開始,各種相異的風格同時並存,而青年文化及反文化運動,也都對時尚產生深刻影響。

優雅淑女風

具體來說,1960 年代的女性時尚發展大致可分為幾種不同的方向。我們先來看看以美國第一夫人 Jacqueline Kennedy(1961-1963)為代表的淑女風。

1960 年代早期,時尚繼續沿著 1950 年代的軌跡前進,在 Jacqueline Kennedy 的著用下,那種由箱型剪裁的裙子套裝、白手套、珍珠和帽子所組成的優雅造型,相當受歡迎。而她標誌性的 pillbox hat 更是熱門單品。

搖擺倫敦

不知道各位還記不記得,我們曾在介紹 1950 年代的時尚時,談到青年文化的崛起。簡言之,相較於以往,這時的青少年有更多時間享受青春,也能更自由的創造出屬於自己獨有的文化。

而所謂的「搖擺倫敦」(Swinging London)正是始於 1955 年,這種聚焦於青年、音樂和時尚的現象在 1960 年代早期至中期達到高峰。在這波浪潮下孕育而生的有 Twiggy、The Beatles 和 196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單品之一——迷你裙。

一般而言,迷你裙指的是長度落在膝蓋上方 6、7 吋左右的裙子,就像 1920 年代的女性首次露出腿部一樣,這種長度只到大腿一半的迷你裙同樣震驚世人。

但由於 1960 年代初期正值第二波女性主義運動(second-wave feminism),所以這大膽的設計馬上就在年輕女性間流行起來,甚至還影響了巴黎的設計師。

雖然迷你裙的發明人眾說紛紜,不過一般都歸功於英國設計師 Mary Quant 和法國設計師 André Courrèges。

值得一提的是,前者除了對迷你裙的推廣做出貢獻以外,她更在倫敦的 King’s Road 開設傳奇名店 Bazaar,以簡單繽紛的設計吸引年輕族群,是首批以年輕人為目標客群的店家之一,而這種種都讓她成為文化運動“youthquake”(青年震盪)的領銜者。

如同其字面上的意思,這個由《Vogue》總編 Diana Vreeland 在 1965 年所創的詞,指的是青年文化成為主流,並從英國和法國時裝屋手中奪走主導權,改寫時尚。

太空時代時尚

另一方面,受到冷戰時期的太空競賽(Space Race,1955-1975),以及科幻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影響,1960 年代也開啟了「太空時代時尚」(space age fashion)。

而剛剛提到的André Courrèges 就是太空時代時尚最出眾的設計師之一,他推出一系列由褲裝、長靴(go-go boots)、護目鏡和箱型剪裁的洋裝等單品所組成的太空造型,極具時代性。

另一位不能不提的設計師則是 Paco Rabanne。本名為 Francisco Rabaneda Cuervo 的 Paco Rabanne 擅長用非傳統材質來創作,例如把氯乙烯(vinyl chloride)噴到模具上製成的無縫線洋裝,以及由紙和尼龍線所製的一次性洋裝等等。

1966 年,他發布「12 件以當代材質製成的不可穿洋裝」系列(“12 Unwearable Dresses in Contemporary Materials”),當中運用鎖子甲、鋁和塑膠等非典型素材,震撼時尚界。

成衣的興起

同樣是 1966 年,Yves Saint Laurent 劃時代的「吸煙裝」(Le Smoking)正式問世。這款原本給男性在吸菸時穿的外套(以避免衣服沾到煙味),在他的巧手下重獲新生,變成既能賦予女性剛強,亦能保有她們優雅的長褲套裝。

FW 1966

但 Saint Laurent 的創舉可不只如此,同一年,他還推出了名為「左岸」(Rive Gauche)的成衣系列,成為史上第一個發佈成衣系列的時裝設計師,並在名稱由來的塞納河左岸開設精品店來販售。有趣的是,由於高級時裝屋一般都位在右岸居多,所以這也有種較勁的意味。

1966

在首開先河後,其他專注於高級訂製服的設計師們紛紛效法,一同加入這個新的市場。到 1960 年代末期時,高級訂製服已然沒落,時尚改由成衣來接管。

嬉皮風

幸運的是,即使傳統時裝屋和高級訂製服都失去過往的主宰力,但時尚依舊精彩。眾所皆知,1960 年代最有名的青年運動就是源於美國的嬉皮(hippie)運動。

這場運動直接受到「垮掉的一代」以及美國介入越戰(1955-1975)的啟發和影響,並逐漸擴展到世界各地。它的基本精神包括:與大自然和平共處、集體生活、藝術實驗、性解放,以及娛樂性用藥等等。

為了表達對社會規範的反抗以及對個人權利的尊重,嬉皮士在外型上有著非常鮮明的風格。像是不論男女都留長髮、打赤腳;男性常留鬍子,而女性則淡妝或素顏,且常不穿胸罩。

至於衣著方面,與較為低調的前身披頭族不同,嬉皮士不穿深色系,反而喜歡鮮豔的色彩,例如迷幻印花或紮染(tie-dye)。其他常見的單品和元素還有喇叭褲、流蘇背心、莫卡辛鞋、飄逸的長袍和裙子、斗篷、頭帶、串珠、麂皮、和平符號、變形蟲(paisley)印花,以及有著美洲原住民、拉丁美洲、非洲和亞洲圖樣的服飾等等。

此外,他們的服裝大多從二手商店和跳蚤市場購入,或是自行 DIY,以此來反對企業文化與消費主義。

1960 年代的男裝

接著,讓我們看看男裝的部分。整體而言,1960 年代的男裝受到音樂相當大的影響。舉例來說,1960 年代初期到中期,美國的衝浪搖滾(surf rock)大行其道,因此許多戰後嬰兒潮的青少年都會模仿 The Beach Boys 等樂團的穿著。其中,The Beach Boys 在《Surfer Girl》專輯封面中穿的 Pendleton 襯衫就是最受歡迎的單品之一,不只便宜,而且還保暖耐用。

到了 1960 年代中期,年輕人間掀起了一股“mod”風潮。這個聚焦在時尚和音樂的次文化,起源於 1950 年代晚期一小群聽現代爵士樂的倫敦時髦青年。簡單來說,mod 一詞取自 modernist,是 1950 年代時用來形容現代爵士樂手與樂迷的術語,以和傳統的樂手與樂迷“trad”做區分。不過後來在媒體大量使用這個詞彙的情況下,它也可以拿來指任何時髦、流行或現代的事物。

mod 文化最大的特色就是騎著速克達、穿著訂製西裝,並在外面搭一件 parka 外套。而 The Beatles、The Kinks、The Who 和 Small Faces 等英國搖滾樂團也都由此而生。沒有多久,這些文化與音樂就在美國爆紅,並對當時興起的反文化產生巨大衝擊,形成所謂的「英倫入侵」(British Invasion,1964-1967)。

一如前述 The Beach Boys 的例子,The Beatles 也捧紅了無領外套和有著“Beatle boots”之稱的有跟尖頭靴。當然,他們的 mop-top 髮型(又稱 Mod haircut 或 wings haircut)也十分受歡迎。

1963

1960 年代晚期到 1970 年代早期,嬉皮在美國、英國、澳洲和紐西蘭等地出現,這時不論男女都會穿前文提及的單品和元素。

最後,我們來聊聊男性傳統正裝。正如我們所知道的,男裝在 1950 年代時就已經很休閒了,但 1960 年代充滿能量的搖擺倫敦,又為其注入了更豐富的色彩和印花,這對一直以來相對樸素且變化較少的男裝來說,是非常大的突破。

具體而言,1960 年代末期,男性開始穿有著天鵝絨和條紋圖案的雙排扣西裝、錦緞背心、花卉襯衫、摺邊領襯衫(frilly shirt)、領巾狀領帶(cravats),以及印花大膽的超寬領帶(kipper tie)等等,而也因為這時期的男裝極為活潑花俏,所以就被稱作「孔雀革命」。

在頭飾方面,由於美國總統 JFK 和 Lyndon B. Johnson 都先後在公開場合不戴帽子,於是帽子便逐漸式微。相反的,頭髮反而成了男性表達自我的工具,除了先前提到留長髮的嬉皮以外,黑人也會留爆炸頭,對他們來說,這不僅僅是為了好看而已,更代表著一種對自身種族的驕傲。

Ca. 1967 – Jimi Hendrix

結語

以上就是 1960 年代的時尚,希望你們會喜歡!

在此順帶補充,為了避免新朋友對這樣的主題感到困惑,所以請容我複述先前提過的結語。

總結來說,雖然無法得知各位看到這邊是覺得有趣,還是覺得不明所以、與我何干。但正如我常說的,服裝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當代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等等。簡言之,它記錄了歷史,它是人類文明的遺產。

藉由了解前人的生活,我們就能意識到,原來現在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包括穿的衣服(如不用裹小腳和能在夏天穿短褲)、用的工具,甚至是無形抽象的事物(如平等和自由民主),事實上有多麼不容易。同時也能發現自己擁有的其實非常多,更能因此懷著感恩之心來使用這些得來不易的智慧結晶。

如此,我們將變得更知足、謙卑,也更容易感到快樂。

Love

P.S.
若想接著了解 1970 年代的時尚,請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