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 Watson!歡迎來到我的網站:)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1940 年代的時尚:)

前言

接續籠罩在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1929 – 1939)陰影下的 1930 年代時尚(建議忘記的朋友可以先稍微複習一下,以更快進入狀況),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了解隨之登場的 1940 年代時尚究竟長什麼模樣吧!

1940 年代的女裝

總括來說,1940 年代的時尚深受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 – 1945)影響,進展十分緩慢,而法國、英國和美國也都有屬於各自的時尚發展軌跡。一直到 1947 年後,時尚才出現轉機,三者也再度交會。

具體而言,原先在時尚產業佔有主導地位的法國,於 1940 年到 1944 年間被德國佔領,所以有許多時裝屋被迫關閉,例如 Vionnet 和 Chanel 等等。然而,就算有幸繼續營業,法國也和英美等國斷了聯繫,導致他們的設計無法被國際看見,於是包括 Mainbocher 和 Schiaparelli 在內的部分設計師,就選擇離開法國。

幸好,高級訂製服還有富有的巴黎人、外國大使的妻子,以及黑市等各種顧客的支持,因而得以在戰爭期間倖存。

至於在英國方面,由於實施限額配給的關係,所以軍裝(uniform)和實用服裝(utility clothing)就是戰時最普遍的服裝。簡單來說,實用服裝計畫(Utility Clothing Scheme)就是英國政府為了確保戰時吃緊的人力與稀缺的物資能被妥善運用,而推行的計畫。這些實用服裝可以用配給券來交換,比如下方這幾張實用服裝的圖片,就全都是用配給券換來的。

透過圖片我們可以清楚的看到,這些服裝跟 1930 年代一樣有明顯的墊肩與收緊的腰線,但不同的是,由於物料短缺,所以裙擺就上升至膝蓋下方的位置。值得一提的是,其實政府推出的實用服裝都是由 Norman Hartnell、Edward Molyneux 和 Hardy Amies 等,知名英國設計師所設計的,如此民眾才更能接受這種相對樸實的樣式。

接著,我們把鏡頭轉到美國。相對來說,美國限額配給的情況並沒有英國來得嚴重。此外,再加上無法獲得來自法國的設計,這些都激發了美國的設計潛能,使其發揮自身的創造力。

像是 Norman Norell 就用沒有限量配給的亮片來製作洋裝,為陰鬱的戰爭時期注入一絲活力與希望;Claire McCardell 在羊毛和絲綢被限制使用的情況下,改以丹寧和泡泡紗等其他材質來創作;而 Bonnie Cashin 則把靴子改良成一種時尚單品,並在 1944 年生產具原創性的運動服飾。

除此之外,美國的成衣設計師也改善了標準尺碼系統,更開始在服裝中加入標示纖維和洗滌方式的洗標,為成衣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

整體而言,戰時最重要的焦點單品就是頭飾和兩件式泳衣,我們先來看看頭飾。

對於在工廠工作的女性來說,一種叫做“snood”的網狀髮飾可說是必備單品,因為它不僅實用,更能讓穿著褲子和連身服的女性保有女人味。同樣熱門的頭飾還有二戰期間的知名文化符號,鉚釘工蘿西(Rosie the Riveter)所戴的 bandanna。

此外,頭巾也是廣受各階層女性所喜愛的單品,因為它能把頭髮包起來,所以在工作時非常方便,而且也可以省去每天洗頭的麻煩。不僅如此,在用頭巾的時候還能把髮捲藏在裡面,這樣下班時只要把髮捲拿掉,就可以漂漂亮亮的去約會了。

另一方面,在納粹佔領法國期間,女性唯一能為乏味造型增色的方式就是帽子。他們使用原先不會被用來製作帽子的原料,如木屑、紙張和玻璃紙等,來揮灑創意,展現出一種不服輸的強韌生命力。

再來,讓我們聊聊兩件式泳衣。前文提到,為了節約物料,英國實施實用服裝計畫,而美國所頒布的則是一個叫做“L-85”的規定。根據 L-85,泳裝公司必須使用比原先少 10% 的布料來製作泳衣,這就導致泳裝越來越清涼。

1942 – 《WWD》所刊載的服裝規定

到了 1944 年,兩件式泳衣終於誕生,不過基於一種「肚臍不能露出來」的潛規則,所以它的下身是採用高腰設計,但即使如此,這種款式在當時還是相當大膽。雖然對某些人來說,這樣的設計實在是不太檢點,但由於真的沒有其他選擇,所以最後也慢慢被接受。

1946 年,大家十分熟悉的比基尼正式問世,發明它的法國工程師 Louis Réard 以原子彈試爆地點比基尼環礁來為其命名,希望能在時尚界引起爆炸性的迴響。

然而,對當時的人來說,比基尼的設計太過前衛,所以一直到 1953 年,Brigitte Bardot 在坎城影展中穿著比基尼的照片亮相後,比基尼才開始在歐洲流行起來(美國則要到 1960 年代才開始流行)。

1953 – Brigitte Bardot

殘酷的戰爭在 1945 年劃下句點,不過很顯然的,生活不可能馬上恢復原狀,時尚當然也不例外。戰後幾年,物資依舊短缺,英國的限額配給甚至一直實行到 1949 年才終止。有趣的是,雖然物料依然匱乏,但原先的實用服裝卻還是遭到淘汰,而原因正是 Christian Dior 在 1947 年 2 月所推出的第一個系列。

這個系列包含名為“Corolle”(花冠)和“En 8”的兩條服裝線,當中許多造型都有著自然圓柔的肩線、收緊的腰身,以及以臀墊打造出的豐滿臀部線條,這有別於過往剛硬、男性化的設計,令美國版《Harper’s Bazaar》總編 Carmel Snow 驚呼:「我親愛的 Christian,你的服裝有嶄新的風貌!」(My dear Christian, your dresses have such a New Look!)

這就是改寫時尚歷史的「新風貌」(New Look)的由來。而系列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於由剪裁精細的白色外套,和廓形寬鬆飽滿的黑色打褶長裙所組成的“Bar Suit”。其奢侈的揮霍布料,以及能展現出女性優雅氣質的輪廓,都滿足了女性按耐已久的時尚渴望,使 Christian Dior 一夕成名。

不過,既然有喜歡這種設計的人,自然也會有討厭它的人。對那些已經習慣實用服裝簡單線條,並以碎布製作衣物的人來說,New Look 那種需要消耗大量布料的裙子,實在是非常浪費。此外,也有部分女性擔心這種裙擺較長、較強調女性氣質的服裝,會威脅到好不容易爭取來的女性地位。

1947 – 芝加哥的抗議者

儘管存在上述爭議,New Look 的輪廓還是成功取代寬肩和短裙,成為 1940 年代後期的主流,並幫助巴黎的高級訂製服產業恢復以往榮光。

在大西洋的另一邊,美國則在運動服領域大放異彩,而傳奇影星 Katharine Hepburn 更是這波休閒服風潮的重要推手。熱愛打網球的她常穿襯衫和 blazer 等,較具男子氣概的服裝,不僅如此,她也和先前介紹過的 Coco Chanel 與 Marlene Dietrich 一樣,是率先穿上長褲的先驅。

在此稍作補充,雖然確實有些女性會在從事戰時勞動時穿著長褲,但這純粹是基於實用性的考量,像 Katharine Hepburn 一樣如此理所當然的穿長褲,在 1940 年代時還是相當不尋常。

1940 年代的男裝

接下來,我們看到男裝的部分。可想而知,由於許多男性都上戰場打仗了,所以當時最常見的服裝當然就是軍裝。而在不穿軍裝時,多數男性都選擇穿他們原本就有的西裝,而非買新的。因此,這時的男性時尚基本上跟 1930 年代末期是差不多的。

另外,和女裝一樣,男裝同樣在限額配給的影響下,催生出了實用西裝(utility suit)。為了減省物料,實用西裝的褲子相對較窄且不再打褶,褲腳也沒有翻摺;而袖子上的鈕扣和上衣的貼袋(patch pocket)也都被移除;外套的領片變小、下襬變短,並以單排扣來取代雙排扣。

1940s – 正在試穿實用服裝的男性

不過,雖然大部分的男性都穿軍裝、實用西裝,或是本來就有的西裝,但還是有一種極具爭議的男裝風格在這時開始崛起,也就是過去和各位分享過的“zoot suit”。其所引起的暴動就不在此贅述,有興趣的朋友還請點擊連結前往查看。

戰爭結束後,曾為大家專文介紹的夏威夷襯衫,隨著軍人返鄉一同進入美國,並乘著越來越興盛的美式休閒浪潮而逐漸被大眾接受。

其他隨著戰爭結束而流行的服裝還有傳奇影星 Humphrey Bogart 在影史經典《北非諜影》(Casablanca,1942)中所穿的 trench coat(塹壕外套)、美國 Eisenhower 將軍穿過的 peacoat(或稱 reefer coat,大翻領雙排扣外套),以及英國陸軍元帥 Montgomery 著用的 duffle coat(牛角扣大衣)等等,這些單品一直到 70 多年後的今日都還是相當受歡迎。

結語

以上就是 1940 年代的時尚,希望你們會喜歡!

在此順帶補充,為了避免新朋友對這樣的主題感到困惑,所以請容我複述先前提過的結語。

總結來說,雖然無法得知各位看到這邊是覺得有趣,還是覺得不明所以、與我何干。但正如我常說的,服裝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當代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等等。簡言之,它記錄了歷史,它是人類文明的遺產。

藉由了解前人的生活,我們就能意識到,原來現在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包括穿的衣服(如不用裹小腳和能在夏天穿短褲)、用的工具,甚至是無形抽象的事物(如平等和自由民主),事實上有多麽不容易。同時也能發現自己擁有的其實非常多,更能因此懷著感恩之心來使用這些得來不易的智慧結晶。

如此,我們將變得更知足、謙卑,也更容易感到快樂。

Love

P.S.
若想接著了解 1950 年代的時尚,請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