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 Watson!歡迎來到我的網站:)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1950 年代的時尚:)

前言

接續經歷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 – 1945)的 1940 年代時尚(建議忘記的朋友可以先稍微複習一下,以更快進入狀況),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了解隨之登場的 1950 年代時尚究竟長什麼模樣吧!

1950 年代的女裝

整體而言,1950 年代的女性時尚並沒有什麼太大的突破與進展,反而更著重在回顧過往。雖然這時的女性確實有投票權和工作權,而且也能開自己的車,但大多數卻都還是選擇穿“New Look”那種肩線自然圓柔且強調腰身的服裝,以及能凸顯臀部、長度到小腿一半的寬鬆裙子。

而也因為時尚往回看的關係,所以高級訂製服便得以復興,更有許多設計師在這時開始展露頭角,包括 Cristóbal Balenciaga、Hubert de Givenchy 和 Pierre Balmain 等等。

再更進一步說,Dior 沙漏型輪廓的“New Look”不只深刻影響看得見的服裝,甚至還為貼身衣物市場帶來了商機。例如束腹(corset)的銷售額就在 1948 年到 1958 年間翻了一倍之多。

除了能夠提臀收腰的束腹以外,還有一種叫做「大教堂胸罩」(cathedral bra,或 bullet bra)的內衣也在 1950 年代相當受歡迎。顧名思義,之所以叫大教堂胸罩或子彈胸罩,就是因為它尖頭的形狀,看上去就跟大教堂或子彈一樣。

1955 – Patti Page

另外,在 1930 年代就出現、但卻受到二戰物料限制而一度銷聲匿跡的鋼圈胸罩,也在此時普及。如同我們所知道的,這種能有效形塑出豐滿胸部曲線的設計,一直沿用至今。到了 1958 年,彈性纖維(Spandex)正式誕生,並被廣泛應用到貼身衣物上,顛覆了整個內衣產業。

讓我們把焦點拉回到一般的服裝上,顯而易見,“New Look”的廣大影響力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因為其他大大小小的設計師也同樣致力於突破與創新。

像是討厭“New Look”的 Coco Chanel 就於 1954 年重返時尚界,超過 70 歲的她寶刀未老,推出了經典的斜紋軟呢鑲邊外套。這款靈感來自男裝的外套,版型直筒且寬鬆,讓女性能夠自在活動,呈現出一種與“New Look”截然不同、輕鬆不費力的優雅。

已故傳奇設計師 Karl Lagerfeld 曾如此說道:「時尚界裡有些東西永遠不會退流行:牛仔褲、白襯衫,以及香奈兒外套(Chanel jacket)。」

此外,1957 年問世的 Chanel 雙色鞋也是品牌最具代表性的單品之一。雖然以現在的眼光來看,這雙鞋好像沒什麼特別的,但在當時,大多數鞋款都是單一顏色,所以這種米白配黑色的設計其實是非常有突破性的。更不用說米白的部分還能拉長腿部線條,而黑色則能讓腳看起來小一些。

1964

同一年,Cristóbal Balenciaga 以一套名為“sack dress”的服裝震驚時尚界,這種直筒無腰身的輪廓,大膽顛覆了“New Look”的沙漏廓形,得到相當兩極的評價,當時的《觀察家報》如此評論道:「從來沒有一種新的時尚像“sack dress”一樣,被如此廣泛的抄襲、討論、稱讚、批評。」但不論如何,它最後都還是慢慢被接受,並奠定了 1960 年代迷你洋裝的基礎。

同樣打破“New Look”輪廓的還有 Christian Dior 的門徒兼繼任者 Yves Saint Laurent,年僅 21 歲的他於 1958 年發布自己在 Dior 的首個系列“Trapeze Line”(trapeze 意為高空鞦韆),當中的洋裝肩部合身,並由此向下往外展開,呈現出相當特別的 A 字廓形。

另一方面,戰後的餘波也改變了時尚的樣貌。比方說在從事戰時勞動時會穿著長褲的女性,就不願放棄這種能與戰後較休閒的生活方式相呼應的實穿單品。1955 年,緊身牛仔褲在美國女性間流行起來。此外,在 Brigitte Bardot 的著用下,白色 T-shirt 也開始普及,她讓世人知道,原來綁馬尾、穿白 Tee 配牛仔褲,也可以很性感。

不只是緊身牛仔褲,還有一種叫做“pedal-pushers”的六分褲也很受歡迎。之所以會叫“pedal-pushers”是因為這種款式最早是給騎腳踏車的人穿的,不然如果穿一般的褲子騎車的話,褲管會很容易被鏈子咬到。順帶一提,先前曾介紹過的百慕達短褲也是在這時開始流行的。

青年時尚與 1950 年代的男裝

如果大家還記得自 1900 年代起到目前為止的時尚發展軌跡的話,就會發現我們都是很單純的將時尚分成男裝和女裝來討論,但自 1950 年代開始,有個全新的獨立群體出現了,這群人的影響力之大,甚至主宰了今日的時尚,這個不容忽視的群體就是「青少年」。

簡單來說,原本在戰前會於十幾歲就開始工作賺錢、成家立業的年輕人,現在就算上了高中或高中畢業後,都還是會在家依靠父母。他們的一大特徵就是在與主流文化進行對抗的同時,於情感上又充滿了對自身的焦慮,以及對外在環境的懷疑。

為了避免激烈衝突所導致的不良後果,這些年輕人就把服裝當作一種挑戰和反對權威的工具。而美國的青少年在金錢上較為寬裕,可以把錢花在衣著上;相反的,戰後歐洲經濟復甦的時間比較長,所以這種型態的消費就相對較少。但不論經濟狀況如何,青少年都喜歡模仿同儕的打扮,也不願穿得和父母一樣。

Greaser

在此簡單分享幾個這時期最具代表性的青年時尚,首先是“greaser”。在 1940 年代晚期到 1960 年代中期,有很多愛爾蘭裔和義大利裔的美國年輕人熱衷於改裝汽車或機車,他們會穿 Schott Perfecto 皮衣、牛仔外套或工裝外套,白色或黑色 T-shirt,褲管捲起的 Levi’s 501,以及靴子或 Converse All Star。簡言之,就是 1953 年的電影《飛車黨》(The Wild One)中,Marlon Brando 和他夥伴們的打扮。

Beatnik

1950 年代初期到中期,嬉皮的前身在紐約出現。在刻板印象中,這群“beatnik”(披頭族)頭戴貝雷帽和太陽眼鏡、身穿黑色高領毛衣。他們拒絕順從、反對消費主義,並會透過文學、詩歌、音樂和繪畫等藝術來表達自我,此外,他們也會探索靈性、毒品、性和旅行。

“beatnik”這個詞是在 1958 年時由《舊金山紀事報》的專欄作家 Herb Caen 所發明的,藉此為「垮掉的一代」貼上負面標籤(Beat Generation,由作家 Jack Kerouac 在 1948 年提出,以此來描述當時那些聚集在紐約非主流、不循規蹈矩的青年)。

Ivy League

有別於工人階級的“greaser”和反主流的“beatnik”,1950 年代還有一個對後世造成極大影響,但風格與方向卻完全不同的青年文化,也就是“Ivy League”(常春藤聯盟)。

這種風格的興起源於 1944 年頒布的《美國軍人權利法案》(G.I. Bill),該法案提供了教育福利,所以有很多從二戰退伍的年輕男性得以到大學就讀。而許多大學生為了讓自己看起來更像上流社會的人,就會穿針織背心、開襟羊毛衫、白色牛津襯衫、卡其褲、blazer,以及曾為各位介紹過的 loafers 等等,形成獨樹一幟的風格。

Teddy Boy

讓我們把焦點轉到大西洋的另一邊,這裡同樣也有非常具時代性的青年文化。二戰結束後,倫敦 Savile Row 的裁縫師們試圖復興愛德華時期(1901 – 1910)那種輪廓合身的優雅風格,便推出有著自然肩線且下襬微微往外放的外套,以及版型修長且領口與袖口以天鵝絨製成的大衣等單品,希望能藉此吸引體面的年輕男性。

雖然一開始上層階級的高雅男士確實會穿這種西裝配窄褲,但到了 1950 年代早期,年輕的工人階級也開始穿起這類服裝,並以自身獨有的方式來重新演繹,這些充滿反叛精神的青少年就是時尚史上赫赫有名的“Teddy Boy”(或“Teds”,在英文中,Edward 的簡稱是 Teddy,所以當時的媒體為了方便,就創造出了“Teddy Boy”這個詞)。

不同於上流階層的穿法,“Teddy Boy”會搭配色彩鮮明的襪子、細領帶或 bolo tie、尖頭鞋(winklepickers)或厚底鞋(brothel creepers),並留一種結合“quiff”和“duck’s arse”(或“ducktail”)的髮型,玩出與裁縫師期待大相徑庭的風格。

青少年偶像

不只是上述特定的文化群體,影星與音樂人也對青年時尚產生相當大的影響,例如貓王 Elvis Presley 的龐畢度(pompadour)髮型就是當時最時髦的髮型。

1955

而只演出三部電影就在 24 歲那年不幸離世的傳奇影星 James Dean,其在經典電影《養子不教誰之過》(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中,白色 T-shirt、牛仔褲和紅色外套的打扮,同樣令無數年輕人爭相模仿。

改寫 T-shirt 命運的還有前文提過的 Marlon Brando,他在《慾望街車》(A Streetcar Named Desire,1951)中的 T-shirt 造型掀起了一陣風潮,讓這種原本在二戰期間給美國軍人穿的內衣,變成了百搭的時髦單品,直到今天都還是許多男性的最愛。

1950 年代的男裝

總括來說,相對於女裝那種較正式優雅的風格,男裝則朝著前所未見的休閒風發展。數百年來以西裝為主體的男性時尚,終於在青年文化與青少年偶像的影響下發生劇烈變化。

1950 年代中期,原本樣式樸實的正裝開始採用更活潑繽紛的顏色與圖案,為即將到來的「孔雀革命」(Peacock Revolution)預熱。到了1950 年代後半,fedora、Homburg 和塹壕外套等單品,都逐漸在大眾視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較為休閒的卡其褲、百慕達短褲和夏威夷襯衫

結語

以上就是 1950 年代的時尚,希望你們會喜歡!

在此順帶補充,為了避免新朋友對這樣的主題感到困惑,所以請容我複述先前提過的結語。

總結來說,雖然無法得知各位看到這邊是覺得有趣,還是覺得不明所以、與我何干。但正如我常說的,服裝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當代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等等。簡言之,它記錄了歷史,它是人類文明的遺產。

藉由了解前人的生活,我們就能意識到,原來現在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包括穿的衣服(如不用裹小腳和能在夏天穿短褲)、用的工具,甚至是無形抽象的事物(如平等和自由民主),事實上有多麼不容易。同時也能發現自己擁有的其實非常多,更能因此懷著感恩之心來使用這些得來不易的智慧結晶。

如此,我們將變得更知足、謙卑,也更容易感到快樂。

Love

P.S.
若想接著了解 1960 年代的時尚,請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