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力》
作者:Robert Cialdini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究竟是什麼樣的「詛咒」,能讓超過 900 人鎮定的集體服毒自殺呢?為什麼當新聞媒體大肆報導某自殺事件時,會導致飛機失事與汽車事故的死亡人數激增呢?是什麼原因使身為納粹同盟的日本,冒著可能危害和希特勒關係的風險,選擇庇護在日本領土內的猶太難民呢?

上述這些難解的謎,都能在今天要介紹的《影響力》一書中找到答案。

本書由全球知名的心理學家 Robert Cialdini 所著。被譽為「影響力教父」的他,將一般人難以消化的大量學術研究,整理歸納成影響人類行為的七大原則,包括:互惠原則、好感原則、社會證明原則、權威原則、匱乏原則、承諾與一致原則、自己人原則。

這七大原則都具有強大的威力,能讓人無意識的順從,而這正是作者撰寫本書的原因。

每當我們在做決定時,常常不使用所有可得的相關資訊,而是只採用當中最具代表性的那個,雖然多數時候這麼做都沒什麼問題,但有時卻會將我們導向愚蠢的錯誤。

舉例來說,當我們不了解某產品或服務時,就常用「貴等於好」的刻板印象來作為判斷依據,但事實並不總是如此。

然而,現代社會的快節奏和大量資訊,卻迫使我們不得不頻繁使用這種可能出錯的捷徑,更糟的是,某些有心人士還會趁機操弄,試圖以不當手法獲利。

所以,本書的誕生就是為了幫助我們提升捷徑的可靠度,並識破敵人的陷阱,以將寶貴的認知資源分配給其他更重要的決策。

值得一提的是,本書的文字淺白易懂,並輔以許多貼近生活的範例來說明,即使沒有任何心理學基礎,也還是能輕鬆理解七大影響力原則的運作方式與防禦方法,非常推薦給想變得更有意識、更有警覺性的人,當然,那些想增加自身影響力的人,更是不能錯過。

接著,就讓我們來看看幾個常見的影響力手段吧!

得寸進尺法

首先,根據承諾與一致原則,我們傾向在態度、信念和行為等各方面保持一致,因為這麼做不僅能打造良好的個人形象,更能提供一條捷徑,讓我們在未來遭遇類似問題時,不必重新處理相關資訊。

不過,必須注意的是,一旦我們給出承諾(也就是決定態度、選定立場、採取行動),就會更容易答應與先前立場一致的要求。

比方說,當募款人員來電時問道:「您今天過得好嗎?」若我們客套的回答:「很好,謝謝。」這時他們只要說:「聽到您這麼說真讓我高興,因為我打這通電話是想要問,您願不願意捐款幫助某某不幸的受害者⋯⋯」如此一來,我們就會很難拒絕對方,畢竟我們才剛說完自己過得很好,實在不太好意思突然變得吝嗇。

研究證實,比起直接提出請求,這麼做可以大幅提升同意讓募款人員登門拜訪的機率(從 18% 變成 32%),而也因為給出了「同意讓募款人員登門拜訪」的承諾,所以為了保持一致,多數人都購買了愛心餅乾,比例高達 89%。

同樣運用承諾與一致原則的還有「得寸進尺法」,指的是「先讓對方承諾微不足道的小事,使其成為『順從的推動力』,之後就能引發更大的承諾」。

實驗是這樣子的:研究人員要屋主同意在自家前院的草坪上,豎立一塊字體很醜的「小心駕駛」巨大告示牌。理所當然,多數屋主都拒絕這個請求,只有 17% 的屋主答應。

不過,卻有一組屋主呈現出截然不同的結果。原因是研究人員在兩個星期前,先請屋主在草坪上放一個約 20 平方公分的告示牌,這個小小的要求幾乎所有人都同意,但誰也沒想到,這個要求的效應十分驚人,居然能讓 76% 的屋主答應兩個禮拜後的荒謬要求!

那麼,我們該如何避免自己愚昧的追求一致呢?其實很簡單,我們只要體認到,「雖然保持一致確實很重要,但為了保持一致而保持一致,卻是相當愚蠢的」就可以了。

另外,我們也可試著問自己:「現在我已經知道事情的真相了,那假如時光倒流的話,我還會做出相同的選擇嗎?」而第一時間的反應就是答案了。

以退為進法

與「得寸進尺法」相對的影響力手法是「以退為進法」,這種手法建立在互惠原則的基礎上。顧名思義,互惠原則會賦予接受者將來回報的義務,像賣場提供的免費試吃就是常見的例子。

值得注意的是,並不是非得先施惠給對方,才能發揮互惠原則的威力,還有一種變化的版本是「先主動讓步,再引發對方的讓步」,這就是所謂的「以退為進法」。

具體來說,使用這種手法的人會先提出一個大的要求,大到我們一定會拒絕,但就在我們拒絕後,對方會提出另一個相對較小的要求,但其實這個要求才是他真正打算提出的。所以只要對方鋪陳得當,我們就會覺得他的第二個要求是在讓步,於是就覺得自己也應該讓步,並答應對方的第二個要求。

研究結果顯示,相較於直接提出真正的要求,運用「以退為進法」能讓提案的成功率變為原先的三倍。而這種手法之所以如此有效,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它運用了對比原則。

簡單來說,當我們看待兩件一前一後出現的事物時,如果第二件事物和第一件事物有所不同,那在我們眼中,就會覺得比實際的差異更大。

例如,假設我希望可以借到三千塊,那我就可以先說要借五千,這麼一來,之後提出的三千就會顯得很少,而且如果運氣好的話,甚至還可以直接借到五千,可說是穩賺不賠。

很顯然的,一概拒絕他人善意,並以懷疑的眼光看待一切,絕不是對抗互惠原則的好方法,我們該做的,反而是先信任對方的善意或讓步,但一旦發現這是哄騙手法時,就必須把原先的善意或讓步重新定義為「手段」,如此我們就能成功化解內心的虧欠感。

結語

最後,正如作者所強調的,並不是所有運用這些影響力原則的人都是我們的敵人。

舉例來說,根據社會證明原則,我們常會仿效和自己相似之人的行為,這其實很合理,因為多數時候,在某情境中受歡迎的行為,必有其道理。所以,如果廣告商如實提供某產品銷量最佳的資訊,沒有使用造假的統計資料,那我們就能得到有關產品品質的寶貴證據,並以此作為決策依據。

這種能幫助我們節省認知資源的廣告商,當然不是我們的敵人,而是夥伴。我們真正的敵人應該是那些捏造虛假訊息,企圖誘發我們捷徑反應的不肖人士,像是透過贈送小點心以換取 Google 五星評價的店家(這違反 Google 規定);或是明明商品庫存充足,卻運用匱乏原則,告知消費者這是最後一件商品的銷售人員等等。

對於這些人,我們應該予以譴責並抵制,因為唯有以合乎道德的方式發揮影響力,這個社會才能朝更好的方向邁進。

Love

購買連結

如欲購買本書,請點此;購買 Kobo 電子書請點此

若想了解更多具啟發性的書籍,歡迎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