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人生的意義究竟為何?我們每天努力工作賺錢、扮演好各種角色,到底是為了什麼?為了成功?為了享樂?為了幫助他人?為了物種的利益?為了信仰或來世?還是根本沒有意義?
今天要分享的《我們為什麼要活著?》就以思路清晰的哲學思辨,照亮原先晦暗不明的人生道路,指引我們方向。
我能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本書作者為英國哲普作家 Julian Baggini,除了本書以外,他還著有《一把鑰匙,走進哲學》、《自願被吃的豬》和《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等二十多本哲普著作。
也許光看書名可能會誤以為這是本單純的心靈雞湯,但事實正好相反。作者以邏輯嚴謹的哲學思考進行論證,用理性告訴我們,在生命中追求什麼是合理的,什麼又是不合理的。
舉例來說,雖然幫助他人在本質上與有意義的人生聯繫在一起,但這並不能成為生命本身的意義,因為若我們為了行善而行善的話,那麼就只有助人者才能過有意義的生活,而受人救助者就成了達成目標的工具,如此一來,利他主義就不再利他,而是利己了。
本書最突出地方就在於,面對這種看似無解的人生大哉問,作者仍能以淺顯易懂的文字來闡述眾哲學家的思想,並適時輔以電影劇情來幫助我們理解。因此,凡是任何對人生意義充滿好奇的人,無論是否擁有哲學基礎,都非常適合閱讀本書。
我們為何在此?
首先,作者表示,「我們為何在此?」這個問題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回應,第一種回應解釋了我們為何在此的「原因」,即以過去為重;第二種回應則解釋我們存在的「目的」,即以未來為重。
從生命的起源探尋意義
我們先來討論解釋原因的回應。基本上,人類生命的起源有兩種比較常見的說法,分別是創造論和自然主義。創造論主張,人類生命的創始者是某種超自然力量,而這股力量運作時,心中已經具備某種有意識的目的。另一方面,自然主義則主張,人類生命的出現是某個盲目過程中的一部份,並不是任何智能設計的產物。
由於篇幅考量,在此僅針對後者來討論。從自然主義的觀點來看,假設我們的存在真有某個目的,那麼在最好的情況下,那個目的就如《自私的基因》所述,只不過是讓我們的基因繼續存在罷了;至於在最糟的情況下,我們根本無法奢談什麼目的與意義,因為隨機突變和複製的過程並沒有任何可作為終極標竿的目的或目標。
不過,我們也不必就此感到慌張,因為這並不是說生命沒有意義,而是指生命沒有「先天預定」的意義。我們必須從中體認到:目的和意義並非與生俱來,因此,我們要自負責任,創造自己的目的。
再更進一步說,若認定了解某物的起源,就能揭露該物現在或未來的意義所在,其實是犯了「發生說謬誤」(起源謬誤,genetic fallacy),也就是把一個信念的來源跟它的支持論據混為一談。
舉個簡單的例子,我們都知道「屌」這個字原本是什麼意思,但當我們說一個人「超屌」的時候,思索「屌」的原意,並不能幫助我們理解何謂「超屌」,甚至還可能會被誤導。
重點在於,不論一樣東西原來有什麼目的,或是根本缺乏目的,都不必然會永遠確定它的目的何在,目的可以獲得、失去或改變。因此,對於生命源頭的考量,無法給予我們任何有關生命目的的清楚答案。
從未來的目標尋求意義
也許這個結論會讓人感到有些沮喪,但正如前文所述,「我們為何在此?」這個問題可以有兩種詮釋,既然無法從過去尋得解答,那就讓我們往未來思考看看。
當一個人對生命的價值感到不安時,問題的根源通常是來自於察覺到自身缺乏目標。擁有目標不僅可以給生命一個明確的方向,更能讓自己的掙扎變得有意義。但問題是,在達成目標後,生命就圓滿了嗎?
我們可試著回想一下,小時候打電動破台時的心情,當下可能會非常開心,但不用多久就會感到一陣空虛。同樣的,若生命的意義繫於達成目標,那麼一旦達到目標後也只會得到相同的結果。許多人應付這種問題的方法,就是再設定一個目標,不過很顯然的,這樣的做法就只是在避免正視此人生觀的基本缺陷而已。
面對這棘手的難題,作者引述知名哲學家齊克果的觀點,即「存在的美感領域」與「存在的道德領域」。簡單來說,前者重視此時此地的感官經驗;後者則重視具備永恆價值的事物,如教育、學習和藝術等等。
前述「目標取向」的人生所面臨的困難在於,人生的目的被鎖定在達成某個目標之上,而這個目標必定繫於某個特定時刻,這反映出人類生命的美感本質。我們繫於現在,所以必須預期生命的意義中,有某部分會反映出這一點。但我們同時也是跨越時間的存在,若人生目標僅狹隘的釘死在暫時屬於現在的時刻,那我們就無法好好發揮人生具延續性的層面了。
因此,若想匡正過於注重美感領域的目標取向人生,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同時爭取自己嚮往的狀態與希望完成的事」。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我們在追尋一種本身就很值得過下去的生活方式時,我們不該將以下這種完美的未來視為奮鬥目標:只要把金錢等外部因素都安頓好之後,我就能躺著享受人生了。相反的,我們應該保持謹慎,避免過分高估未來生活優於目前生活的程度,甚至為此付出不必要的犧牲,如健康和人際關係等等。
我們必須體認到,人生很少是百分之百的樂趣,世事也並非恆常不變。而且,除了外在條件以外,我們看待事物的態度及想法,也是決定自身幸福與否的關鍵。
結語
顯而易見,世上並沒有任何一本書能針對人生意義這個問題,給出一個讓所有人都滿意的答案,本書當然也不例外,畢竟若真的可以的話,那它早就紅遍全球並引發轟動了。
對此作者也很坦白的表示,本書無法提供一張地圖,標出我們對於生命意義的追尋會到哪為止(若這種追尋真有終點的話),但它能提供一些有助於我們追尋的導航工具,至於該如何運用這些工具,以及它們多有效,則由我們自行判斷。
總之,雖然本書無法給出解答,但這個運用理性探索的過程,還是讓我們對人生意義有更透徹的理解。另外,我們也必須承認,理性確實有其侷限,正如休謨所言:「寧願讓世界毀滅,也不願意我手上多任何一道抓痕,並不違反理性。」因此,除了理性之外,我們也需要愛,誠如書中最後一句話:「愛或許是讓我們做任何事的最有力動因」。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