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從知識開始》
作者:水野學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品味是天生的嗎?有辦法靠後天培養嗎?可以的話要怎麼培養?話說回來,品味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有些人總是可以給人很有品味的感覺?

相信這應該是不少朋友都曾有過的疑問,而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品味,從知識開始》,就為我們清楚解答心中的困惑。

為什麼要培養品味?

本書由創造「熊本熊」的知名設計師水野學所著,平面設計出身的他,經由後天的品味養成,成為跨領域的通才,並將觸角延伸至產品設計、室內設計與經營顧問。透過自身經驗,他想讓更多人知道,「任何人都能提升自己的品味」。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認為:「好,就算任何人都能提升自己的品味好了,但這對我有什麼幫助?我的工作和生活根本也不需要什麼品味。」

對此,作者以歷史的經驗與脈絡告訴我們,每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時,便會趨緩停滯,此時,多數產品都具有相當的水準,而當優質產品成為理所當然的常態時,人們就會轉向追求更精緻的細節、文化與美感,因此,品味的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

在充分理解品味的重要性後,就能在作者的帶領下,了解何謂「品味」,以及該如何培養與實踐。本書最突出的地方就在於,作者以十分平易近人的文字,搭配淺顯易懂的實例,來探討這個較為抽象的主題,讓即使是跟品味完全絕緣的人,也能輕鬆消化。

所以,本書相當適合那些想培養品味但卻毫無頭緒,不知該從何下手的人。此外,就算是對自身品味有一定信心的朋友,也還是能從中獲得更清晰的思考,並以更有系統的方式吸收、學習。

品味的定義?

在開始培養品味前,必須先了解,到底什麼是「品味」?作者認為,所謂的「有品味」,指的是「能夠判斷出無法以數字量化之狀態的優劣,並加以最佳化的能力」。

如何培養品味?

而要發展出這樣的能力,所仰賴的就是知識的累積。舉例來說,一個只認識七十個單字的人,和另一個認識七千個單字的人,明顯是後者比較容易寫出有品味的文章。

增加知識的三個步驟

因此,正如書名所述,增加知識就是提升品味的關鍵,而這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依序為:

  1. 解析「經典」。
  2. 了解時下的流行。
  3. 找出「共同點」或「固定的規則」。

解析「經典」

首先,在開始解析「經典」前,我們必須先解決另一個問題,「什麼才算是經典?」

對此,我們可以針對欲討論的對象,提出各式各樣的問題,如:是賣得最好、最熱門的嗎?還是成本最高、製作最精良的?又或是改變業界生態,並對文化造成巨大衝擊的?

也許有時我們會遇到一些難以判定是否為經典的事物,但這也沒關係,因為這些思考都能作為未來學習新知時的基準。重點並不在於選定單一事物作為經典的代表,而在於找出經典的過程。

在經過一定的練習後,我們可以發現,各個領域都有其各自的「經典」,不論是 Levi’s 501、Nokia 3310、《Over the Rainbow》、《與成功有約》、《超級瑪利歐兄弟》、《灌籃高手》還是《大國民》等等,這些有形與無形的事物,都歷經了時間的考驗,受到世界各地喜愛。

而在成為經典之前,它們必定得經過反覆的修正與淬鍊,才能打造出「這項事物應該有的樣子」。換言之,所謂的經典,就是已經「經過最佳化」的事物。

因此,只要拆解這些事物,就能找出該事物在最佳化的過程中,所需達到的標準。而有了這些經典作為基準後,就能判斷其他同類事物的優劣,知識的範圍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寬廣。

了解時下的流行

在掌握了何謂經典後,就能開始搜集流行的相關資訊——也就是經典的反面。因為雖然流行多半是短暫的風潮,但一件事物會爆紅必有其原因,倘若能同時掌握經典與流行,就能迅速擴展知識的廣度。

找出「共同點」或「固定的規則」

而在對經典與流行都有一定的理解後,就能進行分析解讀,尋找當中的共通點,精煉出屬於自己的思考。

舉例來說,若想培養鑑賞文學和影視作品的品味,那就可以研究 1954 年出版的經典《蒼蠅王》,和於去年(2021 年)引發全球熱潮的《魷魚遊戲》,兩者間的相似之處。

如:場景都是從文明社會轉移到不受法律束縛之地,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僅憑個人良知維繫、都有一位雖然不盡完美,但仍試圖在身處黑暗之時,盡力貫徹道德正義的主角、都表達了就算回歸文明生活,也未必是救贖等等。

透過上述分析,就能輕易發現那些能夠跨越時間和地域限制的關鍵元素,未來若想從事相關創作或撰寫評論,就能以此為基礎,產出有根據與洞見的內容。

注意事項

作者巧妙的提出一套清晰有條理的具體方法,將原本抽象難解的概念,轉化為易於明瞭和實踐的簡單步驟,成功打破初學者的恐懼與迷思。另外,書中也提供許多開發商品時能參考的流程及範例,可謂相當實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本書仍有一些較為模糊不清的地方,例如作者表示,「『普通』是衡量『品味好壞』的唯一工具」,並說明「所謂的『普通』,是了解什麼是『好東西』與『壞東西』。在了解兩者之後,才能理解『介於兩者之間』是什麼。因此,『想要提升品味,就得先了解什麼是普通』。」

然而,我卻對此感到困惑,因為這似乎有循環定義的意味,畢竟,若能知道什麼是「好東西」和「壞東西」的話,自然也就不需要「普通」來作為衡量工具了。

此外,他用以補充說明的披頭四的例子,好像也難以解釋具備辨別「普通」的能力和品味究竟有什麼直接關係,此例反倒比較傾向於說明知識的廣度、深度,以及客觀性的重要性。

但即使如此,本書依然值得一讀,縱使是像我這樣自認品味不算糟糕的人,亦能從中獲益,思路也更為明晰。

結語

最後,若你跟我一樣,認為多數台灣人的品味確實有待改進,也由衷希望台灣人的文化美學能越來越好,並相信品味的目的是用來提升生活品質,而非驕傲虛榮之人拿來曬優越的工具,那麼也請不吝分享這篇文章,以幫助更多人得到這項每個人都能擁有的能力。

Love

購買連結

如欲購買本書,請點此;購買 kobo 電子書請點此

若想了解更多具啟發性的書籍,歡迎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