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相較於強暴、強制猥褻等較顯而易見的性暴力,趁他人失戀、精神脆弱時,利用情境、酒精、心理操控等手法,誘導其發生性行為的「撿炮」,似乎沒受到應有的關注及譴責。但我認為,這種趁人之危的惡行,惡劣程度其實不下於強制違反他人意願。

所以我想藉由這篇文章,讓更多人重視這個議題,並為受害者帶來些許安慰,同時避免不幸再度上演。

撿炮者的套路

雖然撿炮者的樣貌可能有所不同,但他們慣用的套路卻千篇一律:

  1. 在你失戀時假意安慰,嘴上和你一起罵前任、為你抱不平,但內心卻別有所圖。
  2. 見面時會灌你酒,並製造無末班車可搭的情況。
  3. 找理由帶你回家或開房間,卻沒有聯絡你親友,或送你進家門後就離開的選項。
  4. 確認你無強烈反抗後便開始侵犯。
  5. 事後裝沒事,甚至主動關心,或用其他事情示好,讓你誤以為他不是壞人。
  6. 若是網路認識的對象,那他過陣子就會封鎖你,從此人間蒸發。

為什麼撿炮如此令人髮指?

撿炮這件事最可怕的就是:多數人在受害後,往往不認為自己被侵犯,即使他們清醒時絕不會和這個人發生關係。

其實這並不難理解,因為他們的心早已因失戀而受創,當然沒有餘力再去面對另一個傷害,所以為了避免痛苦,他們只好不斷告訴自己:「他事後好像沒什麼特別反應,那他應該也只是喝多了而已。」「他當時有安慰我,所以我應該是對他有好感才會讓這件事發生,我依然不是那種會隨意發生關係的人。」

這種心理防衛機制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也就是「既然受害者不認為自己被侵犯,那當然就不會指責加害者,而加害者就能繼續用相同的手法,傷害更多處於低潮的人」。

換句話說,「受害者在保護自己的同時,正好也保護了加害者,並創造更多潛在受害者」,這是多麼殘酷、多麼令人悲痛的一件事!

多點同理,少點責怪

需要補充的是,有時就算沒有酒精,也還是可能發生相同的事。因為在內心極度脆弱、亟需陪伴的情況下,受害者會難以堅定的說「不」,他們會害怕「如果我拒絕,那會不會連這最後一點溫暖也離我而去?」於是就被引導做出在清醒狀態下絕不會做的事。

最讓人心痛的是,當事後察覺不對勁時,加害者還會用「你又沒有拒絕」等藉口,來把責任推回給受害者,為受害者帶來二度傷害。

因此,我想請大家發揮同理心,不要再質疑「那你當下為什麼不拒絕?」因為那個當下,他們早已失去保護自己的能力,甚至不知道自己正被傷害。我們必須理解,受害者沒有說「不」,並不代表「真的同意」。

我們該如何自保?

在情緒低落時,我們容易失去平時的判斷力,此乃人之常情。所以,若哪天真的不幸失戀了,也請盡量找那些可以信任的朋友陪伴、訴苦,避免找鮮少聯絡的點頭之交,甚至是陌生的網友。當然,我並不是說每個點頭之交或網友都不懷好意,只是在判斷力變差時,這麼做可以降低受傷的風險。

還有,請不要害怕會給朋友帶來壓力,因為如果他們真的把你當朋友的話,那絕對會非常樂意陪你度過難關,而如果他們知道你遭受性暴力是因為自己沒有給予適當的關懷,肯定也會感到相當自責,所以請相信你的好友們,請給他們證明彼此友情的機會。

結語

最後,若你曾受傷害,那我希望你可以記得,「你沒有錯」。

錯的不是那個身處混亂、渴望被支持的你,而是那些趁人之危、用善意包裹惡意的性掠奪者。你失戀,但不是邀請;你脆弱,但不是同意。你受的傷,我看見了——這篇文章就是為你而發聲。請放心,你並不孤單,你從來都不是一個人。

我知道這是一段痛苦的過去,它需要時間消化、需要勇氣面對,也許等到哪天你能正視了,我們可以一起站出來、一起阻止更多悲劇發生,等到那時,這個原先燒灼你的痛苦,將化為溫暖的火光,照亮他人生命,也照亮你自己。

Love

P.S.
本文首圖與上圖都取自電影《卡比莉亞之夜》(Le notti di Cabiria,1957),劇中女主角曾被世界無情傷害,並深陷絕望(首圖),但最後她偶遇光亮,因而收起淚水、重拾微笑(即上圖,我認為這是影史數一數二美的微笑)。願我們都能看見世界的光亮,甚至成為那個光亮。

P.P.S.
若正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就是我文中的撿炮者,那我希望你可以想想,假如今天受害的是你女友、母親、女兒或姊妹,你會有何感受?假如你今天深陷無助,你會想被落井下石,還是想被溫柔對待?我不想說教,我只是真心希望我們可以一起讓這個世界變得更美好。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