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 Watson!歡迎來到我的網站:)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 1930 年代的時尚:)
前言
接續精彩的 1920 年代時尚(建議忘記的朋友可以先稍微複習一下,以更快進入狀況),接下來就讓我們好好了解隨之登場的 1930 年代時尚究竟長什麼模樣吧!
1930 年代的女裝
與自由奔放的 1920 年代相比,由於 1930 年代時,大眾的生活受到經濟大蕭條(Great Depression,1929 – 1939)的影響,所以多數設計師都認為這並不是個適合大膽實驗的時期。於是,女性時尚就從 1920 年代前衛的男孩子氣轉變為較保守的女性化線條。
不過,縱使 1930 年代的女裝相對樸實無華且端莊節制,但也沒有就此拋棄得來不易的女性地位。整體來說,這個時期的時尚是折衷的,也就是在貫徹女性主義的同時,重現她們的優雅。
具體而言,女性的胸腺和腰線回歸自然,身形從原本的直筒變成肩膀寬大、軀幹纖細的輪廓。裙子的臀部處貼合身體,下擺則向外放,且長度下降至小腿的一半到貼近腳踝處。
頭部方面最流行的是燙捲的波浪短髮,而 1920 年代必備的鐘型帽大約在 1933 年左右漸漸銷聲匿跡,取而代之的是有著羽毛或花卉裝飾的帽款。(此處可以留意帽子的戴法,稍後會說明原因。)
就整個時尚的發展趨勢來看,低迷的經濟迫使設計師使用較便宜的布料與材質,並將服裝價格調低,以求生存。
另外,延續 1920 年代的科技發展與大量製造,1930 年代時,拉鍊開始普及,這有效降低了製作服裝所需的時間與金錢成本。此外,由於多數女性都會自己縫製衣物,所以服裝樣板也越來越受歡迎,這些都成功打破收入與社經地位高低的藩籬,讓時尚變得更加民主。
同樣的,自 1920 年代吹起的戶外活動風潮也持續發酵,促使設計師們生產各種運動服飾。舉例來說,在當時,去地中海和巴哈馬等地旅遊,並將皮膚曬成小麥色是一件很時髦的事(當時稱作曬傷 sunburn,而不是曬黑 suntan),所以這就催生了包括海灘睡衣、露背背心和露肚上衣(midriff)等,嶄新的服裝。
至於在 1930 年代大放異彩的設計師,除了上篇文章提過的 Elsa Schiaparelli 以外,還有人稱「斜裁女王」的 Madeleine Vionnet。
其實,引發當時纖細輪廓熱潮的正是「斜裁」(bias cut)。簡單來說,斜裁就是將經緯紗垂直交錯的平織布以 45 度角的方式裁切,而這會賦予布料一種延展性,如此就能創造出貼身而垂墜、充滿流動感的服裝。
雖然斜裁並非 Vionnet 首創,但她從古代雕像汲取靈感,並用垂掛、收攏和扭轉柔軟布料的方式把斜裁手法發揮到極致,打造出幾乎與古希臘雕像無異、能完美凸顯女性曲線的緊身洋裝,可說是 1930 年代風格的標竿。
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的好萊塢電影大受歡迎,所以大眾便開始把電影明星當偶像崇拜,而他們在劇中所穿的服裝和髮型自然也對時尚產生了巨大影響,其影響力甚至不輸巴黎的傳統時裝屋。
舉例來說,早在 1930 年左右時,Madeleine Vionnet 就已經把露背晚禮服推薦給時裝屋的歐陸顧客了,但一直到傳奇演員 Jean Harlow 穿著一襲露背禮服出現在螢光幕後,露背裝才開始在美國流行起來。
此外,由戲服設計師 Walter Plunkett 為 Irene Dunne 在 1931 年的《壯志千秋》(Cimarron)所設計的羊腿袖,以及由米高梅首席戲服設計師 Gilbert Adrian 為 Joan Crawford 於 1932 年的《Letty Lynton》所設計的泡泡袖禮服,也都促成了寬肩造型的流行。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統計,後者的複製款光是在美國就賣出了 50 萬件,可謂 1930 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單品,啟發無數設計師製作類似的款式。
同樣出自 Adrian 之手的還有他為 Greta Garbo 在 1930 年的《Romance》所打造的斜戴天鵝絨小帽,這也改變了整個 1930 年代女性戴帽子的方式。
至於另一位深具影響力的戲服設計師則是為 Marlene Dietrich 製作戲服的派拉蒙首席設計師 Travis Banton。不論是 1932 年《上海快車》(Shanghai Express)還是 1934 年《The Scarlet Empress》中的造型,都令本來就充滿迷人魅力的 Dietrich 更臻完美。
事實上,在當時,不光是電影雜誌會報導戲服相關的內容,就連《WWD》、《Vogue》和《Harper’s Bazaar》等一流的時尚雜誌也都有刊登,由此可知其影響之深遠。
總之,啟發自 Plunkett、Adrian 和 Banton 等人的服裝深深影響了當時的時尚,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1939 – 1945)爆發後,這股趨勢才有所減緩。
有趣的是,不只是電影,就連一般人認為很八卦的名人花邊新聞,其實也跟時尚息息相關。具體來說,於先前文章中提過的愛德華八世和美國名媛 Wallis Simpson 的婚事,就是 1930 年代時尚的一樁大事。
簡單來說,身為皇室成員且擁有王位繼承權的愛德華王子「不愛江山愛美人」,他為了與離過婚的美國人 Wallis Simpson 結婚(這兩者在當時都是不被皇室允許的),便果斷放棄王位,更因此被譽為「20 世紀最偉大的愛情故事」。
從時尚意義的角度來看,除了 Wallis Simpson 為慶祝婚禮而穿的 Schiaparelli 經典龍蝦裝,以及婚禮當日那套由美國設計師 Mainbocher 所設計的婚紗值得留意以外,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婚姻象徵著大眾逐漸擁有開放的心態,這時的人們渴望拋棄舊有傳統,並以新的來取代。
1930 年代的男裝
接著,我們來看看 1930 年代的男裝。由於經濟大蕭條的關係,所以在服裝的用色上很自然轉向保守,原先在 1920 年代流行的亮色系在此時變得過時。
另外,延續 1920 年代的休閒趨勢,男性現在只在工作或正式場合時才會穿三件式套裝,不含背心的兩件式套裝越來越常見,甚至連領帶也不是非打不可。至於同樣漸漸普及的休閒服飾則有吊嘎、軟領襯衫、開領襯衫和開襟針織衫等等。此外,blazer 和法蘭絨長褲等運動服也是相當流行的款式。
另一方面,為了因應當時十分風行的海濱度假場合,1930 年代早期,男裝出現了新的夏季晚裝,像是白色晚禮服(dinner jacket)以及長度僅到腰部、並與腹帶(cummerbund)一同穿著的白色 mess jacket 等單品,而這兩者都會搭配黑色領結和飾有鑲邊的黑褲。
顯而易見,既然有順應時代浪潮而出現的新單品,那當然也會有被時代淘汰的舊單品,像硬挺的領子、裝飾用的手杖和搭配晚禮服的手套等等,都慢慢退流行了。
剛剛提到,這個時期的男性只有在工作或正式場合時才會穿三件式套裝,而這時最流行的三件式套裝就是由威爾斯親王的裁縫師 Frederick Scholte 所推崇的「倫敦剪裁」(London cut 或 drape cut)西裝。
這種新式套裝的剪裁寬鬆且垂墜,有著少量的墊肩、微微收緊的腰身,以及上寬下窄的袖子,形成倒三角形的輪廓,而褲子則是在腳踝處稍微收窄的打褶寬褲。這樣的剪裁方式不僅看上去更有男子氣概,同時也提升了穿著時的舒適度。
知名影星如 Fred Astaire、Gary Cooper 和 Cary Grant 等人,也都曾穿著這種新式西裝,並在威爾斯親王退位後成為新的時尚 icon。這也就是說,電影對時尚造成的影響,亦體現在男裝上。
當中最明顯的例子莫過於 1934 年時,Clark Gable 在電影《一夜風流》(It Happened One Night)中脫掉襯衫、帥氣的露出胸膛後,使得原先在襯衫內穿背心的方式變得不再流行,甚至連其銷售量都跟著一落千丈。
最後,在頭部方面,當時最多人戴的帽款是 fedora,而且一定要斜斜的戴才帥;平頂帽(flat cap)在工人階級中依然非常受歡迎;而 bowler 則變成都市商人專屬的帽子。另外,除了較年長的男性會留八字鬍以外,大多數的男性都不再留鬍子了。
結語
以上就是 1930 年代的時尚,希望你們會喜歡!
在此順帶補充,為了避免新朋友對這樣的主題感到困惑,所以請容我複述先前提過的結語。
總結來說,雖然無法得知各位看到這邊是覺得有趣,還是覺得不明所以、與我何干。但正如我常說的,服裝是文化的載體,它反映了當代的思想、價值觀、生活方式和社會現象等等。簡言之,它記錄了歷史,它是人類文明的遺產。
藉由了解前人的生活,我們就能意識到,原來現在看似理所當然的一切,包括穿的衣服(如不用裹小腳和能在夏天穿短褲)、用的工具,甚至是無形抽象的事物(如平等和自由民主),事實上有多麼不容易。同時也能發現自己擁有的其實非常多,更能因此懷著感恩之心來使用這些得來不易的智慧結晶。
如此,我們將變得更知足、謙卑,也更容易感到快樂。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