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是否自學生時代起,就對團體討論或舉手發言感到恐懼?或是在進入職場後,總因為自身內向的性格,而讓人感覺不夠積極或缺乏專業?又或是總對各種社交場合十分抗拒,恨不得早點回家自在的閱讀,或做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今天要介紹的這本《安靜,就是力量》以嚴謹扎實的學術基礎告訴我們,其實內向並不是一種次等人格特質,更不是一種病,同時幫助我們在這個對內向者不太友善的價值體系中,擺脫焦慮、忠於本性,並找回內心的平靜。
我能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本書作者 Susan Cain 原在華爾街擔任律師,不過,雖然身為律師,但她的個性卻十分害羞,不僅不太會說話,而且也很討厭爭執。可想而知,她對商業談判和公開演講都非常恐懼,甚至在年輕時還曾因為緊張,而在前往上課的途中吐了出來。
因自身經驗而對內向和外向議題充滿好奇的她,蒐集大量研究資料,並親自走訪各地進行訪談,以此作為本書的立論基礎,以科學的方式破除傳統迷思,如:面對面的團體腦力激盪之成效,反而比個人獨立思考還差;以及開放式的辦公空間,效能往往比有隱私的來得糟等等。
藉此告訴我們,雖然這個社會普遍崇尚辯才無礙與善於社交等外向特質,但其實深思熟慮與高度專注等內向者獨有的力量,也同樣不可忽視。
此外,書中也解釋內向與外向特質的成因,並提供內向者和外向者相處時的建議。而對於內向者容易遭遇的挑戰,作者也提出具建設性的實用方法,教導內向者如何在「做自己」與「以符合社會期待的方式討生活」間取得平衡,同時也指出教養內向的孩子時,所需注意的事項。
因此,不論是對生活感到困擾的內向者,還是想更了解內向者的外向者,都非常適合閱讀此書。
內向者內向的原因
首先,根據研究,一個人之所以內向,有很大的原因跟他們的杏仁核有關。杏仁核就像是大腦中的情緒切換面板,而它的其中一個功能,就是立即檢測出環境中的新奇事物或外在威脅,並即刻發出通過全身的信號,啟動應該馬上反擊或是應該立刻躲避的回應。
一個人的杏仁核反應越激烈,心跳就會越快,因壓力而產生的荷爾蒙(皮質醇)也會分泌得越多,所以在面對新奇和刺激的事物時,他就可能會感到更加不適。
而對外在刺激有著高度反應的人,通常就是內向性格者,這也說明了為何內向者不喜歡與他人接觸,其實,原因並不在於「人」,而是在於他們對於環境的變化較為敏感。
外向者外向的原因
在理解了內向者之所以內向的原因後,接著就來看看外向者為何外向。根據學者觀察,外向者比較有可能是具有「高度回報敏感性」(reward sensitivity)的人。
回報敏感性會讓我們產生動力,並積極追求目標,如:金錢、影響力和社會地位等。人體在接收到預期的歡愉時,會釋放出多巴胺這種「回饋化學物」,有的科學家相信,一個人的大腦對多巴胺的反應越強烈,或釋放出的多巴胺濃度越高,那這個人就越有可能去追求回報。
研究結果顯示,外向者的多巴胺傳導途徑,明顯比內向者的還更活躍,而這也正是外向者總讓人覺得熱情洋溢、幹勁十足的原因。
內向者獨有的優勢
乍看之下,內向的人好像既緊張兮兮又缺乏活力,但其實他們也有許多獨有的優勢。如:更有毅力、更謹慎細心、更善於深度思考,以及擁有更高的專注力等等。此外,他們犯錯時的歉意與罪惡感也更加深刻。
至於在回報敏感性方面,內向者不僅更容易接受遲來的享受,同時也更能控制自己對欲望或興奮的感覺,不會因為一頭熱而忽略警告信號,這些都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
具體而言,擁有上述特點的內向者比較不容易發生意外、比較不容易犯罪,也比較不容易有婚外情。當然,這並不是說內向者就一定有這些優點,或外向者就一定沒有這些優點,只是就機率上來說是如此而已。
內向者該如何克服劣勢
雖然內向者確實擁有前述諸多優勢,但在這個外向特質至上的社會中,內向者仍須面臨重重挑戰。有鑑於此,書中提供一項名為「自由性格理論」的解決方案。
根據這項理論,我們可以為了達成「個人核心志業」,而演出與原先的自己截然不同的性格。這也就是說,內向者能夠為了自身充滿熱忱的工作,以及珍愛的人等,高度重視的事物,而表現出外向的樣子。
不過,這個方法似乎有道德上的疑慮,畢竟,我們所倡導的價值觀應該是「做自己」和「忠於自我」。因此,偽裝成另一種人這件事,不管怎麼想,好像都還是會讓人覺得有些虛偽。
對此,也許我們能換個方式思考。我們之所以演出外向,確實是為了實現心中的理想,也確實是出於內心的真實渴求,所以,我們依然沒有違背自己內心真正的樣子,我們依然忠於自我。
值得注意的是,在演出的同時,我們也需要適時的做自己,也就是為自己創造「修復性的避風港」。
我們可以安排一些能恢復自身真實樣貌的實體場所或短暫時刻,如:在外出拜訪客戶或參加社交活動前,先騰出一小段時間到附近的公園或不同樓層的洗手間,讓自己稍微沉澱放鬆等,以免過度負荷,最終導致身心俱疲,甚至對原先充滿熱情的事物失去興趣。
結語
以上就是有關內向者的基本介紹以及簡易行動指南,希望能為各位帶來一些啟發。
最後,或許我們也可試著思考,在這個提倡「多元」的社會中,我們鼓勵多元文化、多元審美、多元成家,但卻將內向視為一項需要改進的缺點,這似乎與我們所認知的「多元」有所出入。
畢竟,正如作者所述,若沒有內向者的話,這個世界就不會有萬有引力、相對論、《動物農莊》和《辛德勒的名單》等偉大的發現與發明。
雖然內向者不善於為自己發聲,但當他們忠於天性時,卻也能發揮不輸給外向者的強大影響力。「安靜,就是力量」,願我們都能以更溫柔包容的眼光對待截然不同的彼此。
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