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
作者:Richard Dawkins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不知道有多少人認為「生物會因演化而去做對種族有利的事」?又或是進一步相信「生物繁衍的目的是為了種族的延續」?今天要和大家分享的《自私的基因》就是本大膽推翻群體選擇理論(group selection)的曠世巨作。

我能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本書由知名演化生物學家 Richard Dawkins 所著,除了生物方面的專業以外,他也因致力推廣無神論而聞名於世。

另外,我們每天在網路上看到的“meme”(迷因),這個單字其實就是由他所創,首次出現在 1976 年出版的本書(中文原翻為「瀰」)。因此,說他是當代最具影響力的人之一絕對不為過。

正如書名所述,作者從基因的觀點出發,說明「我們不過是自私的基因為了存活與繁衍而打造的求生機器罷了」,並對自然界中那些看似利他的行為提出截然不同的解釋。

此外,他也從自私基因的角度來闡述親代和子代、雌性和雄性之間,彼此為了自身利益而產生的各種明爭暗鬥,打破我們對於親情與愛情的美好幻想。

有趣的是,雖然每個基因確實都只為自己著想,但卻還是會發展出許多互助合作的生存策略。另一方面,作者也指出,除了基因以外,人類也受到了文化的影響,而這正是人類之所以獨特的原因,我們甚至能夠反抗自私的基因。

最後,作者更將「表現型」的定義加以延伸,使其不只是眼睛的顏色等身體上的遺傳特徵,更擴張至鳥巢等個體外的事物,再次顛覆我們想像。

因此,不論是對世界充滿好奇,還是對自然科學感興趣的朋友,都絕對能從這本世界名著中獲得啟發。

基因與求生機器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到底什麼是基因。簡單來說,作者對基因的定義為:小到足以延續許多世代,且能以許多複份的形式到處分布的遺傳單位。

至於所謂的「求生機器」,一開始則是被動的做為基因的容器,其作用就像一道牆,能夠保護基因免受敵人化學戰的攻擊,或是免於被意外的分子轟炸所蹂躪。

在經過長時間的「開發」後,求生機器變得十分精密,能從事許多複雜的行為。不過,基因控制求生機器的方式,並不像傀儡師操縱人偶般直接且即時,而是像設計下棋軟體的程式設計師一樣,事先輸入指令,告訴他生活中一般性的策略和技巧,並讓他獨立運作,這時基因只能被動的坐在裡面。

所以,基因是最基本的政策制定者,而腦部則是執行者。但當腦部開發程度越來越高時,就會逐漸接掌實際政策的決定。於是,基因最後只給求生機器一個總括的命令:盡你所能,使我們存活下來!

親子之爭

承上所述,基因的目的是在基因庫中增加自己的數量。另外,由於基因存在於不同的個體中,所以它有可能會幫助那些含有它的個體,使他們存活與繁衍,以滿足自身利益。這也就是說,那些看起來像是個體利他的行為,其實也是基因自私的結果。

在大自然中,最常見的利他行為莫過於父母(尤其是母親)對子女的照顧。簡單來說,父母和孩子共同擁有彼此百分之五十的基因,而孩子永遠比父母年輕,這也代表在一般的情況下,他們未來存活的時間會比父母長。因此,適當的投資在兒女身上,對自身的基因來說會更有效益。

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來看,他們自私的基因當然也不會放過任何說謊的機會,例如他們會誇大飢餓的程度,以獲得更多食物。不過,這並不是指小孩會因自私的基因而有意識的欺騙父母,而是在說:讓小孩有欺騙傾向的基因在基因庫中會佔優勢,因為不這麼做的基因都被天擇淘汰了。

雖然這個結論看起來似乎有些令人沮喪,但卻也為我們帶來啟示:我們不能期待孩子一生下來就知道愛人,這是我們必須教他們才會的。

配偶之爭

也許這時有人會好奇,連享有一半基因的親子都有利益衝突了,那彼此基因沒有關係的配偶,衝突又會多嚴重?事實上,只要在利大於弊的情況下,任一性別的伴侶都會毫不猶豫的拋家棄子,因為這樣才能和更多異性生更多的孩子,也才能傳播更多的基因。

具體來說,雄性製造精子的成本遠低於雌性製造卵子,所以若孩子死了,母親的損失會比父親還多,因此她沒辦法跟其他雄性私奔,因為父親可能會仗著自身的損失較少,而拋棄有她一半基因的孩子作為報復。

面對這樣的弱勢,雌性手中握有的最大武器就是拒絕交配。作者認為,雌性能採取兩種策略:家庭幸福策略和男性氣概策略。礙於篇幅,在此僅針對前者來做介紹。

簡單來說,雌性可藉由長時間的交往來汰除不可靠的追求者,並以自身的矜持來考驗雄性的耐心與忠誠。而這對雄性來說其實也有好處,因為這樣他就能避免被騙去照顧其他雄性的孩子。

這種策略的具體作為是待雄性為她築巢,或是待雄性提供她豐富的食物後才同意交配。而螳螂就是個有趣的例子,因為雄螳螂有被雌螳螂吃掉的風險,所以從各個層面來看,他所能做的最佳選擇,就是盡可能減少她的食慾。

另一方面,如同剛剛所說,只要在利大於弊的情況下,任一性別的伴侶都會毫不猶豫的拋家棄子,所以雄性當然也可能會被迫當個顧家好男人,這樣的情形在魚類中尤為常見。

簡單來說,魚類的受精過程發生在開放的水中,而非體內。這時候先散播性細胞的一方就能享有先閃先贏的優勢,但同時也須承擔另一方不照做的風險,在這種情況下,吃虧的會是雄性。

因為精子較輕也較容易在水中散開,反之又大又重的卵則可能聚成緊密結合的卵塊。因此,雄性必須等到雌性產卵後,才能將他的精子釋放在卵子上,而這時候雌性早就「產後不理」了。

結語

總結來說,本書真的非常精彩、有趣,能讓人以嶄新的視角看世界。而作者所用的比喻和實例也十分淺顯易懂,就算只有國中程度的生物知識也能輕易理解。

最後,再稍微補充一下「瀰」的概念。我們可以簡單把瀰理解為文化版的基因,包括旋律、流行用語、服裝風格,和觀念及想法等等,都是瀰,而這也為身為求生機器的我們帶來一絲希望。

確實,我們是被自私基因所利用的拋棄式求生機器,但正如作者所說,我們死後能留下的除了基因之外還有瀰。這也和電影《斷了氣》(Breathless,1960)中那句經典台詞相呼應“To become immortal… and then die.”

在人類短暫的一生中,我們所能留下的有科學知識、哲理智慧、倫理道德、文化藝術、甚至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愛。而這些寶貴的遺產將跨越肉體的限制,並在得到永生之餘,溫柔的滋養下一代。

Love

購買連結

如欲購買本書,請點此;購買 Kobo 電子書請點此

若想了解更多具啟發性的書籍,歡迎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