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翳禮讚》
作者:谷崎潤一郎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你喜歡日本美學嗎?你知道何謂陰翳之美嗎?今天要為大家介紹的《陰翳禮讚》,就以平實且充滿畫面感的優美文字,說明日本獨有的風雅,並使我們學會以不同的角度,來欣賞那些看似平凡的事物。

本書由日本知名小說家谷崎潤一郎所著,當中收錄了〈懶惰說〉、〈戀愛與色情〉、〈厭客〉,以及與書名同名的〈陰翳禮讚〉等六篇隨筆。其中又以〈陰翳禮讚〉篇中所談論的美學觀點最具啟發性。

作者從生活中常見的各個面向切入,探討陰翳之美,包括:廁所、紙、銀器、漆器、羊羹、白飯,以及建築等等。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西洋紙時,就只會覺得它是個實用物品,沒有絲毫感覺;但當我們看到唐紙與和紙的紋理時,卻會感到一種暖意,令人心平氣和。

因為即便同樣都是白色,西洋紙的白和奉書紙或白唐紙的白仍有所不同。前者的紙質有種反射光線的味道,而後兩者的質地,則宛如綿柔的初雪表面般,輕飄飄的將光線吸入其中。

由此可知,就算我們不是對所有發亮的物件都一律厭惡,但相較於膚淺發亮的東西,我們多半還是更喜愛帶有沉鬱陰翳的質感。

作者希望透過這樣的討論,能至少在文學領域中,喚回我們因文明發展而失去的陰翳世界,並將文學這個殿堂的屋簷加長,牆壁塗暗,把太亮眼的東西塞回黑暗中,同時拆除無用的室內裝飾。

因此,不論是想培養鑑賞力的人,還是想更了解日本美學的人,又或是創意工作者,本書都相當值得一讀。

陰翳之美——漆器

身處現代的我們早已習慣明亮的空間,夜晚的室內與白天的室內幾乎毫無二致,雖然這確實為我們帶來十足的便利,但同時也趕跑了美。以漆器為例,作者表示,若不加上「幽暗」這個條件,簡直無法想像漆器之美。

在光線充足的情況下,那些綴有華麗泥金工藝的漆器,不僅光鮮亮麗得令人坐立難安,甚至還會讓人感到惡俗。不過,只要用燭火來取代電燈,那麼原來的光鮮亮麗就會深深沉入底層,變得典雅、厚實。

作者認為,古代工藝家在為器物塗漆,描繪泥金花樣時,必定是在腦中想像這樣幽暗的房間,並企圖營造在光線昏暗中產生的模樣,而之所以大量使用金色,也是因為事先考慮過它在黑暗中突顯的程度,以及反射燈火時的明暗效果。

這也就是說,泥金花紋圖案並不是在明亮的地方一下子全部展露無遺,而是要放在暗處。這時,各個部分不時微微散發著底光,豪華絢爛的花紋圖案也多半隱沒在黑暗中,如此反而勾起難以言喻的未了餘情。

再更進一步說,作者表示,用漆器來做湯碗而不是陶器,是非常有道理的。因為如果用陶器的話,那麼在打開蓋子時,碗中的湯汁材料與色澤就會一覽無遺。

反之,「用漆器做湯碗的好處,首先就在於揭開蓋子送到嘴邊之際,望著湯碗暗沉的底部,幾乎與容器本身的顏色毫無分別的液體無聲沉澱的瞬間感受。人們無法辨認湯碗中的暗色究竟藏著什麼,只能憑手中的感覺得知湯汁在款款蕩漾;碗沿微微冒汗,因此得知正有蒸汽冉冉升起,憑著那蒸汽帶來的氣味,尚未入口之前已預感到一絲風味。那一瞬間的心情,和拿著湯匙在白色淺碟舀來舀去的西式做法何等不同!那是一種神秘,甚至堪稱帶有一種禪味。」

陰翳之美——和室

除了「食」以外,「住」之中當然也存在著陰翳之美。作者表示,所謂的美,往往是從實際生活中發展出來的,他們的祖先被迫住在暗室,便不知不覺從陰翳中發現了美,最後甚至為了美的目的而利用陰翳。事實上,日本和室之美完全仰賴陰翳的濃淡而生,除此之外別無他物。

就西方人來看,和室似乎就只有四面灰牆而已,毫無裝飾,簡樸至極。但作者解釋,日本人會在陽光本就難以進入的和室外側,再加上騎樓或簷廊,以更加遠離日光。至於室內,則僅有院子陽光的反射透過拉門微微潛入。

其實,和室之美的關鍵就在這間接的昏暗光線中。他們彷彿是要讓這無力、寂寥、縹緲的光線,安安穩穩滲入和室的壁面,所以才故意在壁面塗上暗濁色的砂泥。

因為若發出光澤的話,那種光線昏暗不明的柔弱感就會消失無形。他們喜歡看朦朧不清的室外光線,對他們而言,這種牆上的微光,或者說微暗,勝過任何裝飾,令人百看不厭。

此外,和室還有所謂的壁龕,用來擺放掛軸或插花,但與其說那些書畫與鮮花本身具有裝飾功能,倒不如說它們主要是替陰翳增添深度。

作者認為,我們東方人擅長的是,在平凡無奇之處製造陰翳以創造美感。美不在於物體本身,而是在物體與物體形成的陰影、明暗。正如煙火在夜空中會絢麗奪目,但在豔陽高照下則黯然失色一樣,一旦離開了陰翳的作用,美將不再是美。

結語

必須很老實的說,本書除了〈陰翳禮讚〉篇以外,其餘五篇隨筆並沒有為我帶來什麼太深刻的啟發,有意入手的朋友也許可以參考一下。

不過,若單論〈陰翳禮讚〉篇的話,還是相當有收穫的。當中的美學觀點確實為我開啟了鑑賞事物的嶄新視角,而在整個閱讀過程中,也不斷激發著我的思考。例如前文引述的用漆器喝湯的段落,就令我為之震撼。

作者表示,有人說,日本料理不是用來吃,而是用來看的,但對他而言,日本料理不只是用來看,更是用來冥想的。這樣的說法乍聽之下似乎有些浮誇或矯情,但仔細思考後便會發現,這其實一點也不誇張,甚至還頗有一種「活在當下」之感。

我們早已習慣在吃飯時以手機或影劇配飯,好像非得做點什麼才能讓吃飯這件事變得稍微有趣些,或至少不那麼浪費時間。卻從沒想過,原來只要靜下心來,用心感受眼前的一切,包括食物的色澤、氣味、溫度、重量、口感和味道等等,就能深刻體會到生命與自身的存在,這是何等幸福的一件事!

而我現在所說的,甚至還沒包括由明滅不定的燭火與漆器共同合奏出的無聲樂曲。作者描繪的那個畫面,是多麼的風雅!多麼的有意境!

當然,我並不反對邊吃飯邊做其他事,也不反對文明和科技,只是想提醒大家,或許偶爾從麻木的「被動接收」模式中跳脫出來「主動感受」,會是個還不錯的選擇。

而這樣的思考也讓我想起了《善用悲觀的力量》中所說的「這可能是最後一次」,以及電影《機械生活》(Koyaanisqatsi)中所探討的文明導致的人類的瘋狂。

至於在美學方面,本書則令我聯想到《機械生活》中的無劇情、無演員、無語言(這使整部片毫無說教感,只有滿滿震撼),以及小津電影中的留白(這使他的電影餘味無窮)。

總之,在這個科技高度發展的當代,本書尤其適合被文明綁架的我們,幫助我們關上燈,退一步至陰翳中,重新發覺以往未曾察覺的平凡之美。

Love

購買連結

如欲購買本書,請點此;購買 Kobo 電子書請點此

若想了解更多具啟發性的書籍,歡迎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