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尚的哲學》
作者:Lars Svendsen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時尚無所不在,就算是那些聲稱對時尚毫無興趣的人,也同樣無法置身事外。不論我們再怎麼不願意,都仍受這名暴君統治,而今天要分享的《時尚的哲學》就以淺白的文字提出一系列有關時尚的思考,幫助我們了解時尚的本質,並與之建立一種更具反思性的關係,避免淪為它的奴隸。

我能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本書作者為挪威哲學家 Lars Svendsen,他曾出版《無聊的哲學》、《恐懼的哲學》和《寂寞的哲學》等多本著作,並被翻譯為超過 25 種語言。

也許有人聽到「哲學」兩字就會感到害怕,不過大家可以放心,本書雖然叫時尚的「哲學」,但其實就只是整理了各學者的思想而已,其本身的撰文方式和觀點都相當淺顯易懂,就算沒有任何哲學基礎也能輕鬆上手。

值得注意的是,本書提供的是一個思考過程和脈絡,所以對那些想得到明確答案的朋友而言,可能會感到有點失望。

舉例來說,光是「時尚」這個詞該如何定義,就是個十分棘手的問題了,更遑論其他的討論,例如:時尚的原則、時尚和語言、時尚和藝術以及時尚和消費等等。

不過,如果只是單純想從不同角度來理解時尚的話,那本書就是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反文化的抗爭

首先,相信一定有人不同意我在文章開頭所說的,也就是我們都必須臣服於時尚。那麽,就讓我們來討論看看各種可能反抗時尚的方法吧!

作者表示,從時尚的角度來看,反文化與現存文化之間其實並不存在真正的對立,因為任何東西都可以被融合。

舉例來說,「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為 1950 年代時由一群作家所開創的文學運動,他們拒絕接受既有的價值觀也反對物質主義)的代表人物 William S. Burroughs 就曾出現在 Nike廣告中。

再更進一步說,反文化之所以會產生差異與分歧,是因為這樣才能將自己定位為反抗現存文化的角色,但遺憾的是,推動資本發展的消費行為正好與這些差異及分歧有關,資本可以將這些差異和分歧歸併於自己的邏輯之中。

根據作者的觀察,一直到 1960 年代初期,廣告在很大程度上都與「順從」有關,但在此之後,它們就越來越與「不順從」有關了,也就是成為一個「叛逆者」和「個人主義者」。

Hugo Boss 曾在一則廣告中鼓吹道:「不要模仿,而是創新。」(Don’t Imitate, Innovate.)如此看來,若想創新就要在 Hugo Boss 購買商品,但問題是,這到底創新在哪裡?顯而易見,反文化已死,並重生為主流文化。

Don DeLillo 的小說《大都會》(Cosmopolis)對此有極為精準的描述:「這就是自由市場。這些人是由市場催生的想像力的產物,他們不存在於市場之外,根本不存在一個地方能讓他們站在市場之外,根本沒有外部⋯⋯市場文化是總體的、完全的,它養育了這些男人和女人。他們是自己所鄙視的系統的必需品。他們為市場提供能量和定義,受市場驅動,他們在世界市場中被交易。這就是他們存在的理由:為這個體系提供活力,讓它永存不朽。」

由此可知,反文化不僅無法抵擋時尚的暴政,反而還會成為它的養分。

跟時尚唱反調

既然有思想和態度的反文化行不通,那麼單純的為反對而反對呢?例如在流行長裙的時候穿短裙、在流行寬褲的時候穿緊身褲、在正式場合穿著休閒服飾,或是刻意把自己弄得很邋遢不入流等等。

事實上,就算以上述方式打扮自己,並宣稱「我是一個鄙視當下時尚的藝術家」,也不會比只穿最新一季 Thom Browne 西裝的人還來得更加真實,或更接近其自我認同的核心。

原因其實非常簡單,因為這類否定時尚的行為,「正是」他受時尚支配的最佳證明,只不過是以反面的形式來呈現罷了。這種人就像盲從於時尚之人一樣,幾乎沒有什麼個體性可言,因為否定一種標準並不比肯定一種標準更能讓人成為獨立的個體。

全裸抗議

在經過前文的討論後,看起來我們似乎只剩一條路可以走了,那就是乾脆什麼都不穿,這樣總能逃離時尚的魔爪了吧?

對此歷史學家 Anne Hollander 有話要說,她在《透視服裝》(Seeing Through Clothes)一書中表示,裸體畫像中的模特兒總是感覺好像有穿衣服,但很顯然並非如此。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緊身胸衣被廣泛使用,我們可以看到畫像中不存在的胸衣對裸體形狀的塑造結果,這比口頭解釋緊身胸衣對形體造成的純粹生理學影響更直觀。

服裝改寫了身體,給予它不同的形狀、不同的表達形式,這不僅適用於穿著衣服的身體,同樣也適用於沒穿衣服的身體,或者更準確的說,「沒穿衣服的身體其實總是穿著衣服的」。

人類的感知力從來不會公正客觀的描述一個現象,它總是在解釋,而這種解釋是由人們的感知習慣來決定的——我們在看東西的時候能看見什麼,取決於我們以前看過什麼。在裸露的身體上,看不見的服裝塑造了形體,留下了著裝的痕跡。

嚴格來說,根本沒有什麼東西能被稱為完全「裸露」的身體,因為裸露的身體總是被其社會定義所「覆蓋」。衣服被賦予的意義越多,不穿衣服的意義也就越多。就算我們把身上所有衣服都脫光,我們也不會因此發現一個「自然的」身體,而是發現一個被時尚塑造過的身體——這個身體並沒有比它穿著的衣服更「自然」。

時尚史學家 Valerie Steele 曾表示,緊身胸衣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它只是轉變為其他形式的內衣,並在最後成了鍛鍊有素的「現代」身體。如果一個人不再透過緊身胸衣來塑造形體,而是以永無止境的健身及飲食控制來實現同樣的美體標準,那麼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真的能說這個人已經脫離緊身胸衣的制約了嗎?

因此,除了裹小腳這種明顯極端的做法以外,我們幾乎無法說哪一種時尚比另一種更為「自然」,因為可以被視為「自然」的東西就像時尚自身一樣反覆不定。

結語

透過上述思考我們可以發現,不管怎麼做,我們都無法擺脫時尚的掌控。但即使如此,這也不意味著我們就只能任其擺佈、逆來順受。事實上,只要我們承認時尚是影響個人生活的一種力量,那麼我們就能相對獨立於時尚,不至於隨波逐流,也不會毫無來由的反對,從而在無可避免的束縛中保有某種程度的自由。

有時,反抗是一種骨氣,象徵不屈於世俗價值的堅毅;但也有時,反抗是一種逃避,象徵害怕就此失去個性的恐懼;有時,順從是一種畏懼,象徵缺乏做自己的勇氣;但也有時,順從是一種堅定,象徵不懼怕被潮流吞沒的自信與剛毅。

在束縛與自由、一致性與個體性中取得平衡的藝術,就是時尚的魅力。

Love

註 1:
本文是從時尚的角度來探討其與各類型反抗間的關係,若想從街頭的角度來了解更多的話,歡迎查看《這不是時尚》一文的結語。

註 2:
其實本書真正的封面應該是下圖 1,但由於這個設計實在不算太好看,跟原圖 Gustav Klimt 的《The Kiss》有不少差距,所以我只好把它換掉,改以內封面取代之。

若想了解更多具啟發性的書籍,歡迎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