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梵谷的〈星夜〉好美,柳宗元的〈江雪〉好美,Bill Evans 的〈Soirée〉好美,雨過天晴的彩虹好美,還有原節子的笑容也好美。我們的生活中處處充滿美的事物,但話說回來,「美」到底是什麼?「美」又是從哪裡來的?今天要介紹的《談美》就以淺顯易懂的文字為我們解答這個難題。
我能從這本書學到什麼?
本書作者為知名美學家朱光潛,他曾翻譯黑格爾的《美學》,並著有充滿學術價值的《西方美學史》(此為中國人所寫的第一部西方美學史),是中國現代美學的重要開拓者與奠基者。
如書名所述,本書以「美」為題,先闡明何謂美,再分別從欣賞和創作的角度出發,探討一般人對美的誤解,以及該如何成就美,最後則以「人生的藝術化」作結。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美」這個主題感覺似乎有點抽象,但作者卻總能以生活中常見的事物,或各種詩詞為例輔助說明,使得全書相當輕鬆易讀,幾乎不需要任何哲學基礎,非常推薦給想對「美」有進一步認識的人。
美是什麼?
首先,作者以古松為例來解釋什麼是美。他表示,古松並不是一件固定的東西,它的形象會隨觀者的性格和情趣而變化。在木商眼中,它是木材;在植物學家眼中,它是種子植物;而在畫家眼中,他只知覺到一棵蒼翠勁拔的古樹。
由此可知,我們所看見的古松形象,都是自身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是人為的。極平常的知覺都帶有幾分創造性;極客觀的東西之中都有幾分主觀的成分。而美也是如此,有審美的眼睛才能見到美。因此,若想見到古松的美,那就必須把木商的實用態度和植物學家的科學態度拋開,改用美感的態度來看。
美感態度最大的特點就是「注意力的集中」以及「意象的孤立絕緣」。當畫家看古松時,他所有的精神都專注在古松本身,因此古松對於他就成了一個獨立自足的世界。他不像木商一樣計較實用,所以心中沒有意志和欲念;他不像植物學家一樣推求關係、條理和因果,所以不用抽象的思考。
而這種超脫意志和抽象思考的心理活動就叫做「直覺」,至於直覺所見到孤立絕緣的意象則叫做「形象」。美感經驗就是形象的直覺,美就是事物呈現形象於直覺時的特質。
為何要美?
也許這時有人會問,好好的沒事為什麼要把實用態度拋開?實用態度不好嗎?實用態度可以讓我有飯吃,但美感態度又不行,既然如此,那為什麼還要美?
對此作者的回應是,人要有出世的精神才能做入世的事業。現世不過就是個密密無縫的利害網,一般人無法跳脫這個圈套,所以轉來轉去,仍被利害兩個大字繫住。但美感的世界純粹是意象世界,超乎利害關係而獨立。在欣賞或創造藝術時,人都是從有利害關係的實用世界,搬家到絕無利害關係的理想世界。
藝術活動是「無所為而為」的。他認為,無論是講學問還是做事業的人,都要抱持「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把自己所做的學問事業當作一件藝術品來看,只求滿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於利害得失,如此才能有一番真正的成就。偉大的事業都屬於宏遠的眼界和豁達的胸襟。
他更進一步表示,人心之壞,就是由於「不能免俗」。而所謂「俗」就是像蛆鑽糞似的求溫飽,不能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作高尚純潔的企求。總之,「俗」就是缺乏美感的修養,而本書唯一的目的就是研究如何「免俗」。
美與實際人生的距離
若想免俗,那首先要做的就是「與事物保持距離」。舉個簡單的例子,同樣一棵樹,我們在看它本身時只覺得平凡至極,但在看它的倒影時,卻覺得別有一番風情。這是因為它本身屬於實用世界的一部份,所以我們看它時,不免想到它在實用上的意義,如休憩乘涼等等。反之,倒影則與實際人生無關,所以我們一看到它,就立刻注意到它的輪廓線條和顏色,就像在看一幅畫一樣。
由此可知,當我們以實用態度來看事物時,它們就只會是實際生活中的工具或障礙物,只能引起欲念或嫌惡。若想看見事物本身的美,那我們就必須從實用世界跳開,以「無所為而為」的精神欣賞它們本身的形象。簡而言之,美和實際人生有一段距離,要看見事物本身的美,就必須把它擺在適當的距離之外去看。
人生的藝術化
必須注意的是,前述所謂「實際人生」的意義比「整個人生」的意義還來得狹窄。一般人誤將兩者畫上等號,認為既然藝術與「實際人生」隔著一層,那麼它在「整個人生」中也就沒有什麼價值。但事實上,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部分,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並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隔閡。
相反的,作者反而認為,人生就是一種較廣義的藝術,而每個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至於這件作品能否成為藝術品,則有賴他的修養與性分。簡單來說,藝術化的人生就如同一首好詩,它必須是個完整的有機體,有著一貫的精神;同時也應修辭立誠,不容絲毫虛假;再者,字字句句也須以嚴肅的態度精心雕琢。
另一方面,藝術家判定事物的價值,則以它能否納入和諧的整體為標準,而這往往出乎一般人意料之外。他能看重一般人所看輕的,也能看輕一般人所看重的。在看重一件事物時,他知道執著;在看輕一件事物時,他也知道擺脫。他不但能認真,而且能擺脫。在認真時能看出他的嚴肅,在擺脫時則能看出他的豁達。這就是藝術化的人生。
舉例來說,即使遭受不當審判,但仍拒絕逃獄並甘願喝下毒芹汁的蘇格拉底;以及拒絕接受金援、也拒絕妨礙自由的大學教職,並以打磨鏡片維生,最後因長期吸入粉塵而亡的斯賓諾莎,他們的生命史就是偉大的藝術傑作。
最後,作者表示,藝術是情趣的活動,藝術的生活就是情趣豐富的生活。情趣豐富的人,對許多事物都覺得有趣味。而「覺得有趣味」就是欣賞,也就是「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欣賞時,人和神仙一樣自由、一樣有福。
許多人在這車如流水馬如龍的世界過活,就像在美麗的山谷中乘車兜風,匆匆忙忙急駛而過,無暇回首流連風景,於是這豐富華麗的世界便成了一個了無生趣的囚牢。因此,正如本書結尾所言,我們應該「慢慢走,好好欣賞!」
結語
個人尤其喜歡作者「以美免俗」的觀點,就他來看,若想洗淨污濁的人心,並不能倚賴道德家的金玉良言,而是要從「怡情養性」做起,要於飽食暖衣、高官厚祿之外有更純潔高尚的企求。
當然,我們不能否認感官和利益的重要性,但若一味耽溺於此,那則與動物無異,唯有「無所為而為」時,我們才能成為人。誠如蘇軾在詩中所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竹只是美的形象之一,而一切美的事物都能使人免俗。也許,我們只要多花點時間心思「談美」,世界就能因此變得更美好。
Love
購買連結
如欲購買本書,請點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