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衣》
作者:山本耀司、宮智泉(採訪)

為什麼要讀這本書?

在時尚界有著大師級地位的山本耀司,從事服裝設計已經超過半個世紀了,究竟是什麼驅使他持續做這件事呢?他究竟想透過服裝向世人表達什麼呢?話說回來,他當初又是怎麼踏上這條路的?

今天要分享的這本回憶錄《製衣》,就以平實率真的文字道出山本耀司成就傳奇的人生歷程。此外,本書也收錄了「百問」訪談,以一百則簡短的問答,讓我們窺見大師平凡樸實的一面。

舉例來說,當被問到如何看待死亡時,他大方承認,雖然自己很想選「你這傢伙,幫老子了結了吧」這種瀟灑的態度,但最後大概還是會哭著吶喊「我還不想死」。

整體而言,與極具故事性、如小說般精彩的 Nike 創辦人自傳《Shoe Dog》相比,《製衣》給人的閱讀體驗比較像是在聽一個親切的老爺爺憶當年,調性十分輕鬆、隨性。

不過,即使本書氛圍相對隨意,但仍能從他那揮灑生命的藝術精神中獲得啟發。因此,不論是否喜歡他的設計,或不論是否喜歡時尚,都非常值得一讀。

為志業獻上生命

首先,我們來聊聊他到底為什麼可以一直不斷的創作。答案其實簡單到讓人意外,就是短短兩個字——熱情。

他表示,他對製作服裝的熱情完全不會衰退,他甚至願意用生命來交換製作作品的機會。所以,只要沒有倒下、眼睛還使得上力,他就會繼續創作。事實上,他還曾在某次採訪中說道,在工作時倒下,就是他的夢想。

另外,當被問到「您想和以成為設計師為目標的人說什麼?」時,他的回答也是,「就算要以生命換取機會,你也想製作服裝嗎?」

在規則之外做自己

這時,也許有人會好奇,支撐這股熱情背後的動機到底是什麼?難道就只是單純享受做衣服這件事本身而已嗎?還是有什麼其他更深刻的意涵?

對此山本耀司的回答是,他之所以會持續製作服裝,或許就像是跟好萊塢對抗的獨立電影導演一樣,並不是為了創造出票房狂賣的大片。不過,縱使商業價值有限,但這種導演的作品尖銳,能讓人思考人生以及人類存在的意義,令人折服。所以,在時尚的世界裡,也需要有人來做這件事。

具體來說,年輕時的他在母親的服裝店幫忙,然而,即便生意非常好,但他還是十分痛苦,因為這些客人很喜歡穿洋裝,甚至喜歡到完全不管自己的身材比例是否適合,就硬要他做那種服裝。

此外,熱衷於在剪裁上下功夫,以讓布料擁有自身生命的他,也無法好好發揮,只能單純用圖案醒目的印花布料來裁縫,這對他來說實在是相當無趣。於是 1972 年,存夠錢的他就成立了自己的品牌 Y’s,擺脫迎合大眾的奴隸生活,自由的做他真正想做的服裝。

品牌的第一次展示會推出了帶有男裝氣息的女裝,希望可以透過遮蔽女性身體,來保護她們免受男性眼光的侵擾。但殘酷的是,這種充滿自身想法的非主流服裝根本賣不出去。

幸好,1977 年,品牌舉辦的首秀帶來了重大轉機。由於他做的是「為那些想自給自足的女性加油打氣的勞動裝」,而這和當時世上一般保守的女性形象大不相同,因此得到了「展示與當時成衣不同的價值觀和美感」的評價,並一口氣打響名號,業績也蒸蒸日上。

1981 年,已經征服日本各地服飾店的他決定進軍巴黎,便在那裡辦了一場小規模的時裝秀,展示一系列以黑色為首的單色調、尺寸寬大、層疊穿法,以及破壞與不對稱的服裝,大膽顛覆當時流行的鮮豔色彩和倒三角輪廓。

除了服裝以外,他也推翻了模特兒的台步走法,沒有讓他們在定點擺姿勢,而是直接走回後台。

另一方面,川久保玲的品牌 Comme des Garçons 也在同一時期參加巴黎時裝週,他們的風格被認定為類似的,兩人常在報導中以複數形法語「les Japonaises」被提及。而這些歐美媒體的評論毀譽參半,例如《WWD》就毫不留情的在他跟川久保玲的衣服照片上打了個大叉,並寫了「Goodbye」的字樣。

他們的服裝都大量使用被視為喪服的黑色,與歐美的習慣相違背。不過,其實他並沒有特別要跟西方強碰的意思,單純只是因為自己喜歡,所以自然就想發表。他對在西方被視為美的那種既成、和諧的衣服毫無興趣,反而確信崩壞者才有美感。

SS 1983

當自己成為規則?那就打破自己

在此之後數年,對他作品的評價依然很兩極。還好隨著時間慢慢過去,他也漸漸被接受,甚至被稱為「大師」(maestro)。

但是,由於長期做自己的關係,便會很自然的在設計上形成某種可預期的規律,導致觀者不難猜想,什麼是大師會做的,什麼不是大師會做的。

因此,不願安於現狀,也不願受制於任何框架的他,就想打破自己的名聲與讚賞,並和眾人的期待唱反調。因為若不這麼做的話,那過往的努力就失去意義了,更會被困在自己創造的規則裡,無法繼續前進。

以 2012 年秋冬系列為例,他把一直以來在心中禁止的元素,也就是性感和身體曲線等,化為他獨有風格的作品。他不僅做了自己很討厭的高跟鞋,更在發布會最後一幕讓模特兒擺出鋼管舞女郎的性感姿勢。

他認為,如果他代表某個權威的話,那總是創作很有權威感的衣服,只會讓人感到很沒勁,所以他特地讓大家看看自己的崩壞,特地「反耀司」。

超越自己

最後,對從未停下腳步的他來說,最重要的是「當下」。因此,他不喜歡回顧過去,也很討厭讓自己創作的衣服進入博物館收藏,他希望能盡量不留下自己存在的痕跡。

事實上,從很久以前開始,他就一再告誡自家員工,絕對不許留下他的作品,全部都要丟掉。但他們並沒有照做,而是偷偷收了起來,後來也借給 V&A 博物館展出。

總之,不論是討厭回顧過去、舉辦展覽時心中微微的不恙,還是不畏艱苦的持續設計,他一直想說的是,現在的他可以做出更棒的作品!

結語

總結來說,我認為山本耀司真的不愧是大師,從他身上我們能看到許多先前分享的書籍中,所提及的發人省思的觀點。

例如,他的熱情、追求卓越、勇敢做自己、不受規則束縛等特質,就呼應了 Phil KnightRobert Henri小津安二郎的見解。至於美學方面,他服裝中的「空隙」也和小津電影中的「留白」有異曲同工之妙;而破壞與不對稱的設計更巧妙詮釋了《Wabi-Sabi》中所說的不完美。顯而易見,大師之稱,絕非浪得虛名。

簡單來說,山本耀司的大師之道大概就如各段落標題所述:找到願意為其獻上生命的志業、在規則之外做自己、當自己成為規則時就打破自己、時時刻刻超越自己。

雖然沒有人可以保證,只要做到上述幾項,就一定能成為各領域的大師,畢竟成功與否終究是由運氣決定;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只要實踐藝術精神,就一定能成為活出耀眼人生的藝術家,因為生命價值無疑是由自己決定。

願我們都能像大師撕下大師標籤一樣,大膽拋開無謂的結果,單純享受美好的過程。

Love

購買連結

如欲購買本書,請點此;購買 kobo 電子書請點此

若想了解更多具啟發性的書籍,歡迎點此查看;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收看:)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