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好,我是 Watson!歡迎來到我的網站:)

今天來和大家聊聊這個許多人都曾有過的疑惑:)

時尚真的很膚淺嗎?

伸展台上模特兒隨著音樂魚貫而出,身材高䠷、面容姣好的他們踩著自信的步伐,以最完美的姿態展示一件件華美至極的服裝。這是多數人對時尚的印象。

不過,這光鮮亮麗的外表再加上高不可攀的定價,卻也常讓人將時尚貼上「膚淺」、「浮華」、「奢靡」等負面標籤。更不用提在某些人眼中,時尚的存在不過就是為了滿足人類的虛榮與炫耀心理,幾乎毫無價值可言。

然而,事實真是如此嗎?時尚真的這麼膚淺嗎?

跳脫思考框架

也許長期關注我的朋友會很直覺的認為,我一定會堅決反對這樣的論點,但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我的確同意這樣的說法。不過,更確切的說,針對「時尚是不是很膚淺?」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是」也「不是」。

什麼意思呢?讓我以大家比較熟悉的電影為例來做說明。相信看過《駭客任務》(The Matrix,1999)這部經典電影的人應該不少,但同樣是看《駭客任務》,有些人在看完後只覺得 Neo 很帥、子彈時間很酷,就沒有其他任何感想了。

相反的,有些人在看完後,不只覺得 Neo 很帥、子彈時間很酷,更開始思考當中提及的哲學議題,例如「缸中之腦」、印度哲學的「摩耶之幕」(Maya)、笛卡爾的「惡魔」和「我思故我在」,以及阿波羅神廟的「認識你自己」等等。

對這些人來說,這兩個多小時的聲光體驗,不僅是感官上的短暫愉悅,更是思想上的長遠衝擊。這就像是一把鑰匙,為他們開啟了通往哲學世界的大門。

同樣的,時尚也是如此。以山本耀司的設計為例,有的人穿上它只是為了向他人證明自己的品味與財力,並沉浸在「我懂的比你多」、「我的衣服比你貴」等無聊的優越感中。毫無疑問,對於這樣的人,我確實也認為相當膚淺。

但另一方面,有的人在被它獨特的外表吸引後,就開始試著了解設計師之所以這樣設計的原因,進而理解到,原來這種帶有男裝氣息的女裝是為了遮蔽女性身體,以保護她們免受男性眼光的侵擾,它是專門為了獨立自主的女性而設計的。

不僅如此,若再更進一步探究,我們還能從大師身上學到他非凡的創作理念,例如,即使遭受批評,仍堅持做自己、不斷打破既有規則,甚至到最後大家都接受了他的作品、而他也成為規則時,他更毫無畏懼的打破原先的自己。

對於這樣一群人來說,時尚絕不是拿來曬優越的工具,因為他們甚至不需要真的穿上這些服裝,就能從中獲得啟發。當然,如果他們穿上了,那也不過就是為了更接近心目中理想的自己,或是對設計師理念的認可與贊同而已,出發點跟前者天差地別。

透過上述例子,我們可以發現一個簡單卻常被忽略的事實:一樣事物是否膚淺並不取決於它本身,而取決於我們如何看待它。

這個觀點不只適用於娛樂性強的電影和炫耀性強的時尚,同樣也適用於那些看起來很有深度的事物。

比方說,有些人看展並不是真心想充實內涵、提升自我,只不過是想在社群媒體上拍照打卡,讓他人覺得自己很有文化素養;有些人看並不是真心想拓展知識、自我改進,只不過是想在社群媒體上營造形象,讓他人覺得自己很有書卷氣息。

因此,與其問「時尚是不是很膚淺?」「看展是不是很膚淺?」「看書是不是很膚淺?」「看電影是不是很膚淺?」等,這種將焦點聚焦於事物本身的錯誤問題,倒不如問,「『我』是不是很膚淺?」

如果一個人不帶偏見且對世界充滿好奇,那即便是看上去通俗膚淺的事物,他也能透過持續挖掘,來找出背後的深刻之處;如果一個人總沉醉於他人欽羨的眼光,那即便是明顯能啟發生命的事物,也只會淪為虛榮心的奴僕。

簡而言之,事物優劣的真正關鍵,其實在於我們自己。

另外,值得補充的是,就算一個人並不熱衷於填補自身虛榮,但若他總在深入了解前,就粗淺的依據外在表象妄下判斷,那就我個人來看,這也依然是個膚淺的人。

而且很諷刺的是,當這種人不假思索的指責某一事物很膚淺時,正好反映了他自身的膚淺。

我們不該忘記,這個世界遠比目光所及還大,有太多有趣的東西值得我們深究探索,如果只因為虛榮心或眼前表象而感到滿足,並因此失去滋養生命的機會,那不是非常可惜嗎?

結語

最後,正如本文首圖所表達的那樣,這張圖來自於 Thom Browne 2023 秋冬系列,該系列以經典著作《小王子》為主題,並傳達「孩子看見的東西比大人更多」的觀點。

秀場上除了有許多充滿童趣的設計以外,當時裝秀進行時,旁白也說著,「大人只能看見眼前的事物」、「唯有用『心』才能看得清楚」以及「真正重要的事物是肉眼看不見的」等,啟發人心的句子。

總之,就算無情的時間會為我們的外表帶來不可磨滅的變化,但至少我們可以努力讓心中的小王子永遠保持那純真的模樣。

Love

P.S.
若有網購需求的朋友,歡迎查看我所整理的全球各大電商優惠資訊與折扣碼,每週都會固定更新。另外,也歡迎追蹤我的 IG,以掌握最新消息,謝謝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分享給更多人知道吧!